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他因非法集资433亿被判无期:曾想自杀 29岁已挣1亿

2018-06-06 10:18:16  新京报    参与评论()人

那时的杨清河,将读书当做摆脱贫穷的唯一出路。但高考那年,因过度疲劳、营养不良,他患上严重的眼疾,双眼的视力降至0.01、0.03,几近失明。花了2000多元,看了半年病,也没有恢复,被迫退学。

“少年生活,是以我的一次自杀来结束的。”杨清河曾在一次报告会上提到,1984年春节,家人为他谋求出路,并建议他去当算命先生。“这个想法真的(对我)打击很大,想寻短见,我吃过20多片安眠药,后来不知道怎么着醒来了。”

后来,杨清河进入村里的玻璃厂当采购员。1985年,18岁的杨清河拿着在玻璃厂挣得的积蓄,到100公里外的濮阳市清丰县,开了一个建材门市,不久后,经营范围扩大,增加了家用电器。

通过销售黑白电视等家用电器,杨清河赚到第一桶金。两年后,他存下40多万元。那个时候,“万元户”都是相当不得了的。

1988年,杨清河借鉴老乡张少鸿在郑州办读书社的模式,回安阳创办读去读来读书社。张、杨虽无交集,但有诸多相似之处——安阳县人、出身寒门、读书社起家,最终均因非法集资的罪名获刑。

当年在读书社工作的马惠卿称,读书社的经营模式是,学生缴纳10元押金和2.8元折旧费;社会上的人缴纳15元押金和10元折旧费,便可免费借书一年。“后来成立文化公司,业务就大了,100块钱办一个读书证,1000块钱办10个读书证,一年到期之后,这些钱就会退还。”

王晋江告诉新京报记者,1989年10月至1992年,3年多时间里,读书社的门店数量达到10家,书刊数量达到100多万册,读者增至6万余人。起诉书显示,杨清河在此时,已通过读书社的方式进行非法集资。

18家分店和电视台广告

王晋江透露,1992年,杨清河成立安阳超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从这一年起,超越开始“北上南下”。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