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评论丨河南“小凤雅”事件真相出来了,谁该反思?反思什么?
近日,河南太康3岁女童王凤雅的离世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
2017年,王凤雅不幸患上一种名为“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癌症。因王凤雅的家庭无法承担巨额治疗费用,其父母通过网络募捐平台向社会求助,并得到了网友的慷慨相助。
△王凤雅和母亲(资料图)
2018年3月,有爱心人士曝料称,王凤雅的父母将善款提现后,并未用于救治王凤雅。某自媒体发布的文章《王凤雅小朋友之死》还声称,王凤雅父母用募得的15万善款带着儿子去北京治疗兔唇,却放任女儿的眼病不断恶化。这个版本经网络传播后,小凤雅的遭遇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网友纷纷指责王凤雅的父母涉嫌诈捐。
但随后,故事就出现了戏剧化反转。
25日上午,河南省太康县公安局宣传科科长张磊落接受采访时表示,经警方调查,确认王凤雅家属当初的筹款目标是15万元,但实际上只收到38638元捐款。且这些钱基本用在了女儿王凤雅的治疗上,目前还结余1301元。据此,当地警方表示不存在诈捐(仍有部分网友认为,王凤雅家属提供的支出明细中包括有买奶粉的支出,这不属于治疗费用。但对于多数网友来说,给幼童买奶粉也属合理)。5月25日下午,在太康县张集镇民政所、水滴筹、媒体等人员的陪同下,王凤雅的爷爷王太友将所筹款项剩余的1301元善款交到了太康县慈善会。
△王凤雅爷爷
至此,事情的真相已经基本浮出水面:王凤雅的父母不存在诈捐行为。一些媒体、自媒体也删除了之前的报道。但围绕这一问题的讨论还在继续。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网上募捐越来越多地进入了公众视野。然而,时有耳闻的骗捐、诈捐以及不规范操作,让公众的爱心严重透支。“小凤雅”事件虽然不存在诈捐,但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如何重树公众对网络捐赠的信心?
一个三岁孩子的离世,让人叹息、揪心,但公众和媒体的注意力显然并不在此。事件曝出后,受捐者觉得委屈万分,后悔当初选择网络求助;而对于捐助者来说,虽然后来证明没有被骗捐,但很多人的内心深处恐怕对网络慈善的信心又少了一分。这样一个双输的结果,值得各方反思。
质疑要从事实出发
在自媒体崛起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微博、朋友圈中从来都不缺乏口水,稀缺的是对事实的探究和对真相的执着。一些自媒体习惯于质疑,但未必进行过调查,拿到了足以坐实结论的证据。就这一起事件而言,一些自媒体发文质疑王凤雅父母诈捐,将原本筹来救女的善款“挪用”去给儿子治唇腭裂,其“重要证据”仅仅是一个朋友圈截图:王凤雅母亲在朋友圈晒出的一组带儿子在北京某医院照就诊的照片。后经证实,给儿子进行唇裂手术的费用是由另外一家基金会资助,和给女儿治病完全是两码事。
一些网络事件,往往都是“结论先行”,人们根据一些信息的片段就得出结论,然后“义愤填膺”地进行口诛笔伐。这一方面固然需要有关机构和个人及时澄清,以正视听;但另一方面也要求广大网民擦亮双眼,在加入“讨伐”的队伍之前,先让理性“多跑一会儿”,追一追事实,等一等证据。而对于作为传播重要节点的自媒体,必须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在发声时务必慎重。殊不知,你在键盘中随意敲出的“结论”,转发的热点,可能会对当事人造成很大的伤害。言论自由须有边界,造谣传谣也将承担法律责任。
在事件剧情反转之后,王凤雅的父母表示对造谣者将诉诸法律。确实应该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身权益。这有利于进一步厘清事实,也是对正当网络慈善活动的一种支持。舆论的监督有助于网络募捐的正规化、透明化,但任何监督必须基于确凿的事实,否则伤害的不仅是相关当事人,也是在伤害慈善本身。
公开透明以重建信任
的确,很多人之所以一听到“诈捐”就倾向于相信,这主要是因为背后有其传播的社会土壤。近年来,一些不规范的网络募捐、甚至诈捐行为屡屡刺激公众敏感的神经,捐助者和受捐者之间已经出现一定程度的隔阂,缺乏相互信任。一旦有了导火索,人们的这种不信任感就会被点燃。
从这个角度来看,重建人们对网络慈善的信心,首先需要重建信任。而要重建信任,需要让慈善资金在阳光下募集,在阳光下使用,同时引进监督机制。按照2016年9月施行的慈善法,网络公益募捐只能通过有资质的网络募捐平台来进行。但对于个人通过网络求助的行为,法律并没有禁止。也就是说,个人可以通过网络为自己求助,但个人不能通过网络募集资金开展公益活动。
在“小凤雅”事件中,经警方调查确认,王凤雅家属本次募集的善款主要通过水滴筹,获取善款额为35689元,另外通过网友微信红包、火山小视频直播打赏获取善款2949元,共计38638元。水滴公益在24日刚刚获得民政部的认证,成为合规的网络公益平台。
?
王凤雅父母的行为有个人求助的成分,也有通过网络平台求助以获取资金的成分。无论是哪种方式,公开透明、向捐助者公开资金使用情况都是赢得信任的起码要求。这次事件之所以引发网友质疑,与受助方没有及时同步公开资金使用情况也有关。实际上,王凤雅家属在使用善款时已留存了票据,但或许是由于缺乏这种意识,而没有及时公开。这应该为以后的求助者引以为戒。
在目前公众对网络慈善缺乏信任的情况下,有需求的求助者应该更多地通过有资质的网络平台来获取善款,引入第三方监管机制,并及时在筹款平台主动公布资金使用情况,平台在审核方面也应该对资金去向进行必要的监督,让资金使用更加公开透明,以累积公众对网络慈善的信心。
中国人从来都不缺乏善心,需要的是良好的慈善机制和社会氛围。这一起事件再次告诉我们,善心经不起一次次消费。唯有各方共同努力,在捐助者和求助者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而这本身就是一种善,也是在为中国慈善奉献爱心。
文丨央视评论特约撰稿秦川
原题为《小凤雅去世:世间不缺爱,缺对爱的呵护丨光明网评论员光明网评论员:昨天(5月24日),有媒体发布消息称,河南省太康县身患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三岁女童小凤雅已于5月4日去世。
对于公益机构质疑家属不愿意让孩子到大医院化疗,王凤雅的爷爷王太友表示,主要原因还是经济条件问题。后期,他们对志愿者和爱心人士也失去信任,不愿意再接受他们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