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中国笛王”陆春龄今晨逝世,斯人远行,笛音长留

2018-05-22 17:08:41  中国广播网    参与评论()人

上观新闻:您改编过许多民间乐曲,自己也创作了不少,什么样的曲子最受老百姓的喜爱?

陆春龄:要让老百姓喜欢,就要让他们一听就懂。因此艺术家一方面要具备深厚的传统音乐功底,因为这种来自民间的,代代相传的基因是可以直接与老百姓相亲近的。其次,你要让曲子和老百姓的生活联系起来。这就需要用笛音去塑造老百姓熟悉的形象,去讲述老百姓的喜怒哀乐。

刚刚说的是作品改编和创作的层面,从表演的层面上来说,演奏者不仅要学会演奏一首曲子,还要懂得曲子的内涵、意境。甚至,哪些前人吹过这首曲子,他们的口风、指法有什么不同,都需要搞清楚。你要在在勤学苦练中,慢慢找到打动人的声音。当你真正站到舞台上的时候,则要做到完完全全忘我。在台上,没有观众也没有自己,戒除一切杂念,才能把曲子吹到观众心里。

“中国笛王”陆春龄今晨逝世,斯人远行,笛音长留

参加2009上海文艺创作和重大文化活动颁奖仪式,与秦怡(左)、黄准(右)合影。东方IC

生活是艺术最好的素材

上观新闻:《鹧鸪飞》可谓吹到了观众心里。因为提起您,许多人都会想起您吹奏的这首曲子。这么多年来您录过许多个版本的《鹧鸪飞》,为什么每次都不一样?

陆春龄:《鹧鸪飞》是来自湖南民间的曲子。讲的是鹧鸪鸟非常漂亮,但飞不高,可是它又非常向往飞翔。所以我将重点放在“飞”上,通过不同的技巧,去模拟鹧鸪鸟忽高忽低、忽近忽远的“飞”,塑造出鹧鸪渴望自由、渴望未来的形象。我录了很多个不同版本的《鹧鸪飞》,之所以每次都都不一样,是因为每次都会有新的想法。创作和表演都需要创新,需要紧跟时代的脚步。

就比如我上个世纪50年代创作的《今昔》,最开始是用一支笛子吹的,后来被我改成了用两支笛子吹,我拿一支高音笛和一支低音笛去表现今昔对比,曲子的情感表达一下子就不一样了。一部作品的创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要不断修改、精益求精,才能成为经得起推敲的好作品,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上观新闻:您创作的《今昔》《喜报》《江南春》等一系列作品,好多都是深入生活所得。

陆春龄:对,这些都是有感而发。《今昔》是我的处女作,对比人民过去的苦难和今天的幸福。我曾到工厂、矿山、海岛、渔场体验生活,一个艺术家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是写不出有血有肉的好作品来的,生活才是最好的创作素材。艺术要从人民群众中间来,最终要回到人民群众中间去。我记得有一次在安源煤矿,矿长说慰问演出在剧场里就可以了。但我却决定到井下去给旷工表演。

“中国笛王”陆春龄今晨逝世,斯人远行,笛音长留

2016年第18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演出上,95岁高龄的笛子演奏家陆春龄携弟子一起演奏《我的祖国》。

上观新闻:为什么执意下井?

陆春龄:我觉得既然是来一线慰问,就不应该只是做做样子,我也特别想去看看旷工们工作和生活的真实场景。我坐在一辆煤车下去了,不能站着,只能躺着。我看到井下的旷工,他们冒着风险开采出来的矿石,比金子更有价值。在矿下,我到不同的作业点给不同的矿工演奏。出来之后,听说有一位老矿工因为身体原因没下井,我就专门去找到他,为他演奏,他感动地握着我的手不放。我告诉自己,我要一辈子做人民的笛手。我告诉自己,千万不能脱离人民,一切都要为了人民。

生命不息,笛音不止

上观新闻:这么多年来除了演奏和创作,您还花了很多功夫在教学和传承上,发掘了许多优秀的笛子演奏家,您教给他们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陆春龄:说简单点就是一个字——“德”,“百行以德为首”,一个艺术家,品德一定要高尚,艺术才会持续放光彩。艺术不是为名为利,而要有更高的目标。当然了,技术一定要过硬,这是基础。

我其实1954年就到上海音乐学院兼职教书了,1976年算正式调到那里。我教学生其实不分场地、不分人群,在学校教,在生活中也教,在音乐会上也教。我教学生总是一对一、手把手地教,我对他们很严格,总希望我的学生快点超过我,这样才能让笛子艺术更好地发扬光大。

上观新闻:您早到了该颐养天年的年纪了,为什么总是闲不住,还在到处演出?

陆春龄:人的一生太短暂了。说实话我是老了,身体不如从前,但我喜欢热闹,在台上演奏仍然让我感到快乐,所以要趁我还能走动,多做一点推广民乐的工作。你看见墙上袁晓园为我写的那幅字了吗?“愿为人民吐尽丝”。生命不息,笛声不止,愿为人民吐尽丝,这是我对自己的承诺。

(责任编辑:崔凤璇 CN072)
关键词:陆春龄逝世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