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某高校从事学生工作的刘倩老师说:“以前,参加校运会的比赛或为班集体加油助威,几乎是大学生难以忘却的记忆。现如今,大学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有更多的渠道获得集体和个人荣誉感,很多对体育不感兴趣的学生或者体育成绩不突出的学生参与意愿就自然降低了很多。”
面对参与人数减少,运动会冷清的局面,一些高校也采取了“硬办法”,比如签到,要求学生即使不参赛,也要当观众,对于“溜之大吉”的学生给予处罚。据小崔介绍,他们学校的学生干部每天要在看台上点好几次名,确保学院大一大二学生大部分在场。
校运会需依托校园体育氛围
按照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中提出的要求,高校应每年组织春秋季综合性学生运动会(或体育文化节),设置学生喜闻乐见、易于参与的竞技性、健身性和民族性体育项目,参与运动会的学生达到50%以上。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运动会难以达到这样的参与比例。
据中国政法大学体育教学部主任贾海翔介绍,目前高校运动会的项目均是传统的跑、跳、投以及接力等,以单人竞技项目为主,其中很多项目已经不适宜一般的学生参与,如跨栏、标枪、铁饼及撑杆跳高等。
一方面,有很多学校没有开设这些项目的课程,学生也就没有学习和接触这些项目的可能,掌握相应的技术也就无从谈起了。另一方面,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整体呈逐年下降趋势,速度、力量、柔韧性都不及往届学生,难以完成高强度的竞赛项目。
“高校运动会在比赛的设项和模式等方面必须创新,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同时,不少学生中学起就不爱运动,身体素质下降,指望这些学生积极参与运动会根本不现实。因此,今后的运动会要想‘热’起来,还得有赖于校园体育、健身锻炼的大环境有所改善。”贾海翔对记者说。(记者 刘兵)
4月3日,陕西西安。西北大学长安校区十余名学生在上爬树课程,指导老师陈超说,这门课程已开设近3年,选课的女生比男生多,开这门课主要是想让学生在学习之余放松身心。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青春,为祖国歌唱传承篇”网络拉歌活动这两天继续在全国各高校间接力展开,师生们用动听的歌声,表达爱国奋斗正当时,建功立业新时代的决心。 激扬青春,为祖国奉献,向梦想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