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大山里的“梦里老家”

大山里的“梦里老家”
2018-05-02 13:34:25 新华网

5月1日,游人在西河村游览。  大别山深处的河南省新县周河乡西河村,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村落,村里现有古民居150余间,村前一条蜿蜒的小河静静流淌,河中怪石嶙峋,两岸古木参天。四面八方而来的游人置身其中,仿佛回到了梦里老家。  2014年开始,当地政府因地制宜,适度进行乡村旅游开发,建成一批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引导村民利用农家小院开办餐馆、民宿,成立专业合作社。开创以旅游度假为核心,古村风貌为依托,文化体验为特色的古村落乡村旅游发展之路,让古村落有了持续发展的动力。  4年来,西河村累计接待游客7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经济收入1700多万元。西河村已成为无数游人“寻找乡愁”的特色小山村。新华社记者陶明 摄

5月1日,游人在西河村游览。

  大别山深处的河南省新县周河乡西河村,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村落,村里现有古民居150余间,村前一条蜿蜒的小河静静流淌,河中怪石嶙峋,两岸古木参天。四面八方而来的游人置身其中,仿佛回到了梦里老家。  2014年开始,当地政府因地制宜,适度进行乡村旅游开发,建成一批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引导村民利用农家小院开办餐馆、民宿,成立专业合作社。开创以旅游度假为核心,古村风貌为依托,文化体验为特色的古村落乡村旅游发展之路,让古村落有了持续发展的动力。  4年来,西河村累计接待游客7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经济收入1700多万元。西河村已成为无数游人“寻找乡愁”的特色小山村。新华社记者陶明 摄

5月1日,西河村张胜利、刘玉梅夫妇在自家的小院里制作木桶饭,迎接游人的到来。2年前,他们家还是贫困户,通过开办农家乐和出售土特产,现在年收入达30余万元,成为村中的富裕户之一。新华社记者陶明 摄

5月1日,西河村张胜利、刘玉梅夫妇在自家的小院里制作木桶饭,迎接游人的到来。2年前,他们家还是贫困户,通过开办农家乐和出售土特产,现在年收入达30余万元,成为村中的富裕户之一。新华社记者陶明 摄

 5月1日,西河村村民在村头的河道洗衣服。新华社记者陶明 摄

 5月1日,西河村村民在村头的河道洗衣服。新华社记者陶明 摄

 5月1日,游人在古村落里游览(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陶明 摄

 5月1日,游人在古村落里游览(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陶明 摄

5月1日,在西河村,放假的小学生在自家老屋前。新华社记者陶明 摄

5月1日,在西河村,放假的小学生在自家老屋前。新华社记者陶明 摄

5月1日,西河村村民在村头出售当地土特产。新华社记者陶明 摄

5月1日,西河村村民在村头出售当地土特产。新华社记者陶明 摄

西河村一景(5月1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陶明 摄

西河村一景(5月1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陶明 摄

5月1日,游客在西河村留影。新华社记者陶明 摄

5月1日,游客在西河村留影。新华社记者陶明 摄

西河村一景(5月1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陶明 摄

西河村一景(5月1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陶明 摄

5月1日,西河村村民坐在自家老屋前聊天。新华社记者陶明 摄

5月1日,西河村村民坐在自家老屋前聊天。新华社记者陶明 摄

5月1日,西河村村民张思齐(前)在修缮村里的古屋。新华社记者陶明 摄

5月1日,西河村村民张思齐(前)在修缮村里的古屋。新华社记者陶明 摄

 5月1日,西河村村民在老屋前晾晒衣服。新华社记者陶明 摄

 5月1日,西河村村民在老屋前晾晒衣服。新华社记者陶明 摄

5月1日,在西河村村头,小朋友在整理从小溪中捕捉的鱼虾。新华社记者陶明 摄

5月1日,在西河村村头,小朋友在整理从小溪中捕捉的鱼虾。新华社记者陶明 摄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