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美国高校师生关系怎么样:教授不能让学生干私事

2018-04-28 07:53:59  新华国际    参与评论()人

同时,他也建议,留学生不仅仅要学习专业知识,也要提高语言、社交与自我展示的能力,多多了解美国社会、历史文化与运转机制等等,这些对未来工作与生活都会有很好的帮助。

不仅如此,对改善师生关系,学生也应该做出自己的努力。马啸深有体会地说,师生间的不对等关系,有些是可以改变的。例如作为学生,不应该对导师一味的唯唯诺诺。

“你对自己平等,老师也会对你相对平等;如果你总是卑躬屈膝,也容易造成导师颐指气使。学生要知道怎么合理合法地维护自己权益,如遇到老师辱骂、殴打或性骚扰可以投诉甚至报警。”


防学阀警惕“门派”学术山头

加州州立大学富勒顿分校人文学院教授刘敬辉说,美国高校约定俗成,学生毕业后要到外校工作,只有极少数能留校,不存在所谓“徒子徒孙”。更重要的是,在美国,同一领域的“同行评议”考评体系较为成熟公正,因此学术上的近亲繁殖成不了气候。

刘敬辉教授介绍说,加州州立大学为学生提供了双导师制度,即“学术导师”(academic adviser)和“职业导师”(career mentor)。如果学生不知如何选择深造方向,可以向“职业导师”请教。

这样的双导师制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多了一个调解师生关系的正规渠道,如果导师不善待学生,学生可以向“职业导师”求助,校方能够了解情况和进行调解,而不是只听某个导师的一面之词。“职业导师”工资由高校专门拨款,往往跨系设置,和“学术导师”没有直接利益冲突,地位比较超脱,通常每周都有“办公室时间”(office hours)与预约的学生见面。

总之,高校需要对师生关系进行有效管理、约束和规范,否则就可能以不作为的方式纵容和姑息教授欺凌学生。


论师徒人格平等是基础

刘敬辉教授说,正常的师生关系里,导师雇用学生做事,一定有制度和合同保障,工作时间、责任、报酬,都有法可依。

不仅如此,在美国,博士生和导师可以双向选择,学生如果实在不满,能够更换导师。虽说无论在哪里,学生换导师都不容易,需要谨慎决断,但毕竟有制度可循,并且换导师情况各校皆有,并不鲜见。

刘敬辉教授介绍说,很多美国高校通过学分制度保障教授对学生的指导。即以课程学分计算学生应交纳学费,而教授带学生的报酬按学分计算。所以教授一般不会带太多学生,系主任也会对导师招收学生的数量把关。

从学生的角度,刘敬辉教授建议说,首先一定要学会选择自己的导师。“我(读博士时)选择的导师不仅在学术上进行指导,而且在其他方面也表现出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他迄今和导师保持联络。

其次,学生应当主动约见导师,提出问题和征求导师意见,充分利用好美国高校教授每周为指导学生留出的“办公室时间”。不过,学生在和老师见面前,应当先做好准备,把需要读的文献读完,把老师发的资料看懂,把作业文章先行发给老师阅看。这样,即便导师每周只给学生10分钟或半小时,学生也能得到有效指导。

刘敬辉教授说,美国高校宽进严出,博士生达不到水准很难毕业。因此,博士生入校后,就应主动去旁听高年级博士答辩会,尽快熟悉博士论文写作。平时还要设法多参加学术活动,从研讨会听众做起,掌握研究领域的最新学术动态,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和独立思考能力。

总之,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不能光指望制度和师德。教师固然要对学生有同理心,注意从学生角度换位思考;学生自己一要用功,二要主动求教。自己不读书不用功的学生,导师再爱护也调教不出来。

杜晖教授总结说,在她看来,美国教授和学生存在三重关系。

杜晖教授总结说,在她看来,美国教授和学生存在三重关系。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