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头小、皮肤黑、浓厚的四川口音。这小伙当初到大花水驻村,我们心里想,派个‘小不点’,能有多大用嘛。嘿,两年下来,我们都看走眼了,这小伙干事,用这小伙他们四川话来说,巴实得很。”这是4月2日记者深入福泉仙桥乡采访,大花水村村支书颜仕明告诉记者的一席话。
个头虽小,但干事巴实。颜支书口中赞不绝口的这个“小不点”小伙原来就是福泉市委宣传部脱贫攻坚同步小康工作队派驻仙桥乡大花水村的驻村干部李军,今年30岁,四川达州人。2015年9月李军通过招考到福泉市委宣传部工作,刚到宣传部没几个月,就恰逢福泉市新一轮驻村工作启动,在征求意见中,他考虑到自己从小就生活在农村,能够适应并承受起农村艰苦的工作环境,于是他主动申请去驻村,并于2016年4月被派到宣传部扶贫帮扶联系点仙桥乡大花水村驻村,至今已经2年了。
初次见到李军,给人的感觉果然就是一个“小不点”,个头不到1米6,瘦小且皮肤黝黑,一口浓浓的四川口音。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发现李军这不起眼的“小不点”,干起事来却很是显眼,事儿干得的确很巴实。
“巴实”的代办员:代办 1000 件,用心用情办
大花水村是一个各方面条件都比较艰苦滞后的苗族同胞聚集村。刚到大花水村那会,对于李军这么一个操着一口浓浓四川口音的外来“小不点”,苗族同胞们并不指望他能办什么事。面对苗族同胞们的怀疑,李军凭着四川人肯吃苦秉性,没有在现实面前退缩,决定要让自己这个不起眼的“小不点”干几件能入苗族同胞们眼的事儿。
要融入苗族同胞的心,必须了解他们,走进他们,帮助他们,这是李军这几年驻村的切身体会。刚到大花水村,李军便暗下决心,要在驻村的时间里,把大花水所有村寨全部走完。于是,在安顿下来后,李军在白天忙完一些日常事务之后,晚上总是厚着脸皮缠着村委会领导及各小组长,带着其到群众家走访。
走访中,李军总是想尽一切办法争取早日融入群众心中。当了解到贫困户王文华家房屋属于危房,其想改建但没有资金,又不懂申报流程的情况后,李军二话不说立即找到乡领导,了解其情况是否符合危房改造项目资助条件,在得知其符合条件后,李军邀请相关技术人员主动上门帮王文军现场核实确认房屋,并热情地叫王文华准备好相关资料,李军毫无怨言地当起了王文华危房改造的“代办员”,帮其跑村里和乡里,最终,王文华获得了3.5万元的补助款。
“哎哟,我能够建得起新房子,遇到好人了,还没遇到哪个像李军这样,把帮别人的事当做自己的事用心办。这个‘代办员’好,不知怎样感谢他哟。”采访中,一提到李军,王文华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不停地称赞李军。
也正因为这件事,村民们渐渐改变了看法,有事开始尝试找李军帮忙。于是,李军开始融入了群众生活中,开始走进了群众的心,成为了村民心中可信赖、用心用情巴实办事的“代办员”。
考虑到村民平时盖公章、打证明等情况,往往事情急到火烧眉毛了才火急火燎地来办,事情急且有时又逢周末或节假日,群众很是不方便,相当一部分苗族同胞文化程度较低,对于合作医疗报销、贫困补助办理等事项不知怎么办。李军想到自己是一个外乡人,周末外出也没有多大事,不如就呆在村里帮村民们打打证明、盖盖章,指导村民们收集申请补助、补贴、报销等资料,上班时间帮村民们跑跑腿,到乡里或市里代办。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驻村两年多来,李军给村民们当“代办员”,共计代办理合医交纳、危房改造、贫困补助、建房申请等各类事项1000余件,矛盾调解50余起。
2年代办了1000余件事,李军这个代办员,真巴实!
“巴实”的示范员:撸袖子干,做给群众看
“由于地处边远,群众的思想相对要保守一些,对新事物都很怀疑,没有亲眼看见或亲身体验,一般是不相信也不愿接受的”。对于这一点,李军在带领群众发展大棚香菇产业时,感受很深。
针对大花水村发展生姜、大蒜等传统产业比较单一等现实,李军想带领村民们利用市里扶持建的大棚做一些探索和尝试,但没有人愿意冒风险,对大棚种植也不感兴趣,认为有大棚和无大棚没有什么差别,且管理很麻烦,谁也不愿去费那个神。
大家都不相信,都不愿干,怎么办?李军想,由村里牵头,自己承办带头示范,当一回试验的“小白鼠”,当好示范员,做出一个样子让村民们看看。
靠自己的力量不够,李军跑回自己的“娘家”福泉市委宣传部,争取部里的支持和帮助。面对李军一心为民办实事的热忱,部领导很是欣慰和感动,在与李军商讨其发展香菇产业可行性的同时,帮助他解决了10万元的产业发展资金,并介绍福泉黄丝一香菇产业企业为李军提供技术服务。
有了“娘家”人的资金、技术支持,李军有了底气,但李军想到光靠自己唱独角戏示范效果不大,必须想办法动员部分群众参与进来,经过软磨硬磨终于说动了曾经在村里干过村干部的村民颜仕明等参与进来。
“刚开始,李军来动员我参与搞大棚种植香菇,心里不大愿意,但看到他一次又一次地上门劝说,想拒绝于心不忍,只好答应。在种植香菇中,我们发现李军这个小伙子,干事情那叫一个巴实。”说起李军种植香菇的事儿,大花水村驻村队员喻忠明告诉记者说。
虽然有了10万元的资金支持,但这远远不够,为了节约开支,把每一分钱用到刀刃上,李军亲自动手,号召村干部和驻村干部参与合作种植香菇,自己动手改造大棚,搭建喷灌、遮阳网等。
一切准备就绪后,虽然宣传部联系有技术人员指导,但这不是长久之计,且技术人员是义务指导的,不可能天天在现场,尤其是遇到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往往赶不上趟。为此,李军白天搭建大棚,晚上又忙碌专研种植技术。为了省钱,他自己用木条铁钉加班加点自制菌包支架,经常弄得满手是伤,血泡破了又起,起了又破,但他从没叫一声苦,咬牙坚持。由于香菇的生长对温度有一定要求,不能超过28摄氏度,为了保证香菇健康成长,需要不断测量大棚温度,根据情况适当洒水降温,炎炎夏日,有时候他一个中午就要跑大棚十几次,时常大汗淋漓。
付出总是要有收获,但当李军满怀希望迎来香菇收获之际,却被现实狠狠地打了一记耳光。2017年6月,第一批香菇迎来了大丰收,产量有了,但由于经验不足,没有控制好生长节奏,导致营养被抽取太多,采摘时间也没有把握好,以至于香菇虽然口感好,但卖相不佳,不利于销售。面对这种窘况,李军没有气馁,将近一吨香菇免费送给村民们品尝,接着总结经验,反思不足,开始了第二批香菇种植。在不断的改进、改善中,第二批香菇种植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村民们看到了希望,尝到了“甜头”,纷纷表示来年也想参与到香菇种植中来。
李军这个群众发展产业的示范员,忒巴实。
“巴实”的推销员:推销产品,当自家事干
老百姓致富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有好的农产品但没有好的销售渠道。面对这一困难和问题,李军又打起了农产品销售的主意。
2017年5月,仙桥大蒜丰收的时候,许多贫困户由于年老体迈或者疾病缠身,拿出去卖不方便,李军走访过程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心想自己是学计算机的,且又有宣传部这个宣传平台资源,能不能利用网络帮助群众销售一下呢?
有了这一想法之后,李军立即与宣传部联系,得到了部里领导的大力支持,随即安排传媒中心记者深入现场拍照采访,当天就在宣传部的官方微信公号作为爱心扶贫的新闻进行刊发,一时间在微信朋友圈引发了一场购买贫困户农产品的爱心扶贫接力。订单接连不断,许多卖家还开车到贫困老人家中来买大蒜,一买就买满满的一后备箱,很快贫困户家中滞销的农产品被订购一空。
对于香菇的销售,经过多方努力,李军他们找到了贵阳、凯里等商家收购,但由于是试种,量不多,不能满足商家一天一吨的量的订单要求,导致香菇在通过微信销售一部分外,还有一定量的香菇需要李军他们自己去拓展销售市场。为了能够获得客户的肯定和认可,李军不管订单大小,都按时送货到客户手中。在刚开始那段时间,有10多20块钱的小单,也有机关单位、学校食堂集体订购的大单,不管多与少,他都以最饱满的激情送货上门,由于没有车,很多时候他只能到处找去福泉的顺风车求帮忙,实在没办法了就坐客车,然后一家一家的送,每次送完都是一大晚上了。
香菇的采摘是分时段的,如果全部请人的话成本太高,不划算,也不方便,于是很多时候李军都是自己动手采摘。每天14点左右他会将采摘好的香菇拿到福泉的批发市场去销售,等他回到村里面的时候基本上都是晚上6、7点了,这时又到了采摘香菇的时候,他顾不得吃饭,光着脚丫打着电筒独自一人在大棚里采摘。
有时周末,妻子来大花水村看望他,他就带着妻子一起去采摘,面对妻子的不理解和抱怨,他总是开玩笑说:“这苦算不得什么,我们在家干农活的时候,比这个苦多累多了,现在我们经常干干,就当饭后活动活动,既帮老百姓赚点钱,又能锻炼身体,何乐而不为呢?”
面对李军的玩笑,李军的妻子袁晓艳告诉记者说:“说不过他,就催他摘香菇,快点摘香菇,明天一早好早起当他的香菇推销员。他这个推销员合格,对香菇的事比自家的事还上心,干得硬是比自家事还巴实。”
“不巴实”的事:内疚,老婆孩子跟着受苦
李军的巴实获得了组织的肯定。2017年李军被评为“优秀驻村工作队员”,得到了大花水群众的认可,李军很是欣慰。但在采访中,李军也告诉了自己干得太不巴实的事,那就是心里的内疚感,作为一名丈夫,作为孩子的父亲,不能让老婆和孩子享受更好的生活,感觉心里很不巴实,很是对不起妻子和孩子。
李军告诉记者说,没能精心地照顾好怀孕的妻子,当接到福泉保健院电话告知其妻子早产在医院抢救时,方才急忙从村里赶到医院陪伴妻子,夜半三更又因妻子大出血,又急忙送往贵阳抢救,尽管最终母子平安,但心里很不是滋味。就在李军打算好好照顾母子俩时,老天却不让李军暂得片刻的安宁。由于早产,孩子很虚弱,需要住院治疗,面对十余万元巨额费用,妻子没有工作、自己工资又有限,昂贵的住院费压得李军喘不过气来。李军咬咬牙,在通过向亲戚朋友们借款及同事们的帮助下,暂时解决了燃眉之急,尽管如此,但李军却从没有向组织提过任何一个要求,每天仍然坚挺在脱贫攻坚最前沿,用责任与担当撑起了“大家”和“小家”。
今年春节前夕,孩子出院了,李军考虑到没有人照顾妻子和小孩,而且又是脱贫攻坚最忙的时候,实在走不开,李军很是愧疚地向妻子提出了一个“非分”的想法,把妻子和孩子接到仙桥大花水村去和他同住,这样既方面照顾,同时又能兼顾工作。对于妻子来说,李军的想法让她很不理解,但作为妻子,还是心疼自己的男人,为了不让李军两头跑,节约生活开支和成本,最终妻子带着孩子把家搬到了村里。
“哎,尽管妻子不说什么,但她刚生完孩就跟我到村里,没能让她们母子享福,反而跟我受苦,我真的是很对不起他们。尤其是今年大年三十,村里群众硬要叫我们一家去过年,但考虑到过年是家人团圆的日子,不能给群众添麻烦,一家三口就在村里过的年。我真是对不起妻儿,真的,我对不起……呜…呜……”说到妻子和孩子时,一向坚强的李军忍不住哭了起来。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面对挫折、困难和问题,李军很坚强,没有哭;面对亲情,李军却忍不住哭了起来。尽管李军自认为对家人做得不巴实,但我们却能感受到他对群众、对事业的巴实。
采访结束,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无论是当群众的“代办员”,还是群众产业发展的“示范员”,乃至群众农产品的“推销员”,李军总是怀着一颗淳朴的心,情系群众,用真情干好每一件事。对于家人,总有一颗牵挂的心,一腔的柔情。
正如村民们所说:李军这小伙,巴实得很。
新华社贵阳2月24日电 题:记者回乡手记:路通了,如何致富?——贵州一位驻村干部的忧 新华社记者 邓万里 对驻村干部田波来说,这个春节过得是既欢喜也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