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评分下滑到4.7分 “舌尖3”为何成了“吐槽大会”?

2018-02-25 16:34:56  北京青年报    参与评论()人

节目组回应:“换口味”有隐情

针对“舌尖3”质量不佳的说法,2月23日,“舌尖”节目组在官方公众号上刊发文章《为什么要创新?〈舌尖3〉创作背后有哪些“味道”要变?》做出回应。文章讲到了《舌尖3》“换口味”背后的隐情:“由于前两季带来的现象级传播效果,时隔4年才面世的第三季免不了被拿来与前两季进行对比。出于思维惯性和审美惯性,难免有不少观众对第三季的创新之举一时无法接受……”

同时,提到了“舌尖3”面临的困境:《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播出时,全国仅有40到50档美食栏目,而现在,有大约400到500档美食栏目在荧屏活跃着。还有“寻味”系列、“味道”系列、“一城一味”系列等几乎覆盖每一个省市的美食纪录片。简言之,美食纪录片的市场环境,已不可同日而语。如今,观众的期待和反馈都已不同,在前两季的基础上,第三季如果没有更多的创新、突破和发展,受众也不会满足。

也讲到了“舌尖3”拍摄的认真,比如对于韩国泡菜入选世界六大非遗美食,很多网友觉得愤愤不平,因为据考证,中国制作泡菜的工艺历史悠久,《诗经》就曾记载“疆场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舌尖3》创作团队曾为一颗白菜到扬州去了四五趟,还找到农业大学专门研究农史、蔬菜史的专家,而且到多国去查资料,花费大量心血,只为搞清白菜从北方到南方怎么演变的、中国白菜怎么传到韩国的。

对于“舌尖3”八集背后的逻辑关系,总导演刘鸿彦表示,之所以做这样的结构,其实是有内在的思考、逻辑和表达体系的,“大家都说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但是这个博大精深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不仅仅是这个东西是怎么切的,怎么做的,背后肯定有更深层的东西。我们希望呈现这个食物是怎么做的,再把背后附着的东西挖掘和呈现出来。”文/本报记者祖薇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