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这个报名费需要吗?
组委会工作人员:“报名费需要的,各地收费都不一样。”
类似这样的比赛,在网上,随意搜索至少几十个,国际青少年艺术节、国际青少年艺术大赛、全球华人艺术节、中国青少年钢琴公开赛……名目繁多,大多冠有“国际”、“全球”、“大中华”等字样。
记者拨通“国际青少年艺术节”的办公电话,官网显示,组委会还举办了“澳门钢琴邀请赛”。
“我们一年做两个比赛,一个是国际青少年艺术节还有钢琴,所以市场上的知名度是蛮高的,包括很多学生拿我们证书当作升学啊,考高校的加分项,都有很多的。”
工作人员说,2018年的艺术节将从三月开始:“国际青少年艺术大赛今年三月份举行的比赛,三月份开始发动。一般的话我们是选拔赛一场,然后总决赛一场,选拔赛是在各赛区举行选拔,总决赛我们会去到外国举办总决赛。”
2017年,该比赛有1000人进入决赛:“选拔赛有选拔赛证书,总决赛有总决赛证书,选拔赛优秀奖也有证书,一到三等奖可能有奖牌奖杯。总决赛有奖杯。我记得去年去参加总决赛的好像1000(人),选拔赛可能会更多。”
类似的比赛,在绘画、美术、舞蹈、语言表达等多个领域都有。ICAA国际少儿书画大赛工作人员说:“我们每年有十万来个小朋友来参加比赛,有的地区反映比如小升初、老师的评级,会用到我们这个证书。个人参赛的话就是50元,最低的就是优秀奖,都会有证书。”
这类国家级甚至冠以国际比赛名义的赛事,究竟什么来头?记者调查发现,比赛不仅山寨成分高,更与培训、旅行产品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条青少年比赛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