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五亿人有家庭医生,卫计委怎么说?)
近日,“我国超过5亿人有家庭医生”的报道遭到网民吐槽,称和自身感触相去甚远。12月19日,科技日报记者从卫计委相关部门获得三点回应:一是家庭医生签约数字没有问题,是统计上来的。二是服务还要陆续跟上,请给时间。三是卫计委的相关司局近期将对这一新闻热点进行回应。
一提到“家庭医生”,大多数人心目中是英国绅士们能够享有的上门诊病的医生,而实际情况是,在我国此家庭医生非彼家庭医生。“监控慢病人群”“发送健康管理信息”“接受咨询”“安排重点医院医生轮流坐诊”等都是家庭医生的工作范畴。
“社区的老头老太太都知道家庭医生,我们先普及的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特殊人群,随后才会在全体居民中推广,”在卫计委此前7月10日组织的活动中,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街道社区医院的一位负责人说,当天展览路街道为户口在展览路的人员进行了家庭医生的现场签约。此次签约的人数也将统计上报到地市,最终汇总,成为5亿这个数字中的一部分。
北京市社管中心副主任张向东介绍了北京的情况,家庭医生会对4类慢病进行在家监护。“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这四类慢病患者,符合条件、病情稳定、进行签约的、适合在家的,可以在家获得家庭医生的监护。”为此,北京市还将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下放到社区医院的四类慢病的用药下放到了社区。
科技日报记者调查了解到,北京部分社区对于腿脚不便的老年人会提供上门输液服务。“在大医院开了处方单的,而且在医院注射过一次,回来之后签约医生会负责后面的输液。”北京市一位居民表示,青霉素之类易过敏的药物他们也很慎重,而且高技术含量的看病诊疗服务比较少,大多是省去居民跑腿的麻烦。
从事家庭医生服务的一般为社区医院的全科医生,他们的另一个兼职是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健康生活的角度预防疾病。天津河西区友谊路社区服务中心医生杜秀军说,“管理社区里高血压老人时,遇到问题不会马上开药,而是问他吃咸了还是生活习惯变化了。”以期通过生活方式的管理进而管理居民的健康。相关调查显示,居民对基本健康知识的知晓率2017年达到88.67%,比2013年上升了49.52%。
针对是不是5亿人都享受到了此类家庭医生的服务的问题,卫计委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服务还要陆续跟上。相关报道也表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居民认可程度较低,基层服务供给能力较为匮乏,签约服务内涵建设以及服务规范是目前工作重点。
对于卫计委相关司局的官方回应,记者将持续关注。
延伸阅读:
【"中国超5亿人有私人家庭医生"是假新闻?真相是这样】
记者从近日举行的“2017中国家庭医生论坛”了解到,截至今年11月底,我国95%以上的城市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超过5亿人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人群覆盖率超过35%,重点人群覆盖率超过65%!
据了解,我国从2016年就已经开始全面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不过看到今天这则消息,许多网友大吃一惊——这家庭医生签约率节节攀升,我没感觉到啊!有这么多人拥有家庭医生了?我好像又拖了国家后腿?我可能是另外那9亿人吧……
可以说,大家对家庭医生的误会很深啊……事实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是我国分级诊疗制度的一项重点内容——签约了家庭医生,在目前并不意味着有什么病找那个家庭医生就可以治,而且签约服务是从需求最为迫切的人群入手,优先覆盖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人群,年轻人参加得较少,一般人群的签约率往往低于重点人群签约率。
把家庭医生当私人医生,那你就天真了
所谓家庭医生,是签约服务的责任人,现在主要包括全科医生、乡镇卫生院医师和乡村医生等各种类别的医生。
家庭医生都具备一定的签约服务能力,它的组成在不同的卫生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内涵,在目前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匮乏,尤其是规范化培养出来的全科医生配备数量匮乏的情况下,允许其他类型医师作为补充。
不过要知道,签约家庭医生并不意味着拥有一个私人医生,家庭医生与私人医生之间存在着根本不同。
家庭医生主要提供的是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防治结合。关注的是居民与家庭的基本健康卫生服务需求,是整个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网底,家庭医生在维护居民健康、有序利用医疗资源与控制医疗费用方面均发挥着“守门人”作用。
而私人医生是满足少部分人群特需服务的一种服务,是以医疗行为为主,主要针对疾病问题,需要个人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来额外获得。
在我国“家庭医生”的概念早在2010年就被提出了,而且国家设立和推广家庭医生的初衷,是相当靠谱的。
目前,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多以疾病诊疗为中心,以大医院诊疗服务表现最为明显,其特点是非连续的、非责任制的关系。在我国医疗结构分级中,“塔尖”部分的优质医疗资源应该集中解决疑难危重患者,而现实情况恰恰颠倒,80%的患者都涌到大医院,导致看病贵、看病难。
我国医疗结构分级
而且,如果患者每次面对都是陌生的医生,会产生重复问诊的情况,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如果患者本身缺乏医学知识,可能造成盲目选择医院和医生的问题。
而建立这种家庭医生的分级诊疗模式,实行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将医疗卫生服务责任落实到医生个人,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方向,也是许多国家的通行做法和成功经验。
到底怎么才算有家庭医生?
签了约,有啥好处么?
几年前,国务院医改办曾印发了《关于印发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指导意见的通知》,2016年6月,又针对该通知发布了解读内容,其中已经详细规定签约家庭医生的具体方式。
居民或家庭可以自愿选择1个家庭医生团队签订服务协议。服务协议将明确签约服务的内容、方式、期限和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及其他有关事项。
每次签约的服务周期原则上为一年,期满后居民可根据服务情况选择续约,或另选其他家庭医生团队签约。鼓励和引导居民就近签约,也可跨区域签约,建立有序竞争机制。
各地在引导居民或家庭在与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时,居民或家庭还可以自愿选择一所二级医院、一所三级医院,建立“1+1+1”的组合签约服务模式,在组合之内可根据需求自行选择就医机构,并逐步过渡到基层首诊;在组合之外就诊应当通过家庭医生转诊,形成有序就医格局。
当然,对于百姓而言也不白折腾,签约了家庭医生之后,好处有很多。签约服务会在就医、转诊、用药、医保等方面对签约居民实行差异化的政策,增强签约服务的吸引力和居民对签约服务的有效利用。
就医方面,家庭医生团队将会按照协议为签约居民提供全程服务、上门服务、错时服务、预约服务等多种形式的服务;
转诊方面,家庭医生团队也会拥有一定比例的医院专家号、预约挂号、预留床位等资源,方便签约居民优先就诊和住院;
用药方面,对于慢性病患者,家庭医生可以酌情延长单次配药量,减少病人往返开药的频次。对于下转病人,可根据病情和上级医疗机构医嘱按规定开具药物;
医保方面,会对签约居民实行差异化的医保支付政策,例如符合规定的转诊住院患者可以连续计算起付线等,签约居民在基层就诊会得到更高比例的医保报销,从而增强居民利用签约服务的意愿。
2017年10月29日,沈阳,在“老博会”上,市民在现场和家庭医生签约。
需要知道的是,家庭医生不只是要看病,更像是“一个家庭的健康管家”,帮助居民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不生病或少生病。“家庭医生”是一种职业的称呼,体现的是基层服务模式与大医院服务模式的不同,仅对于有特殊需求、行动不便的居民,才在双方的协议框架内提供上门服务。
这些年,国家为了推广“家庭医生”,
也是不容易……
在“强基层”的号召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被列为今年深化医改的10项重点任务之一,各地政府已经有积极响应。
在北京,早在2010年就已率先在全国提出了“家庭医生”的概念。2015年,北京出台家庭医生服务模式新政,市民一旦签约“家庭医生”,可直接找签约医生预约就诊。就医时也将被“分配”到签约医生处,届时,患者可享受从预约到诊疗的全程“一对一”服务。
去年6月,上海也启动新一轮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建立了家庭医生制度。居民在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签约的基础上,可以再选择一家区级医疗机构、一家市级医疗机构进行签约,形成“1+1+1”的签约医疗机构组合,让家庭医生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而作为全国签约服务数量最多、签约率最高的省份江苏省,通过手机APP,居民能享受到家庭医生“一对一”的服务,预约家庭医生,查询自己的电子档案,还可以查询相关的体检、检查报告。家庭医生也能通过APP来管理签约居民,完成慢病随访和数据采集。如果医生觉得居民的病情需要向二级、三级医院转诊,同样通过轻点手机屏幕就能完成申请。
目前,我国关于“家庭医生”方面的“智慧医疗”发展的也是如火如荼。在“互联网+”时代,“智慧医疗”有望成为化解家庭医生“签而不约”有效工具——云平台的数据传输功能可以帮助医生为病人快速建立健康档案;大数据分析则可以辅助医生确定康复方案;同时,依托智能终端设备,患者和家庭医生可以实现在线交流、视频问诊,服务的可及性大大增强。
在一家主打智能医疗的云平台上,它可以连接全国30个省份的2400多家重点医院、29万医生、7300多组专家团队和1.7亿实名注册用户,以及100多家医联体和1.8万家基层医疗服务网点——
一些常见病,可以直接视频问诊、在线购药;对于急重症,可由家庭医生协助预约,实现在互联网医院、医联体、微医全科中心就诊;对于疑难杂症,还可能联通北、上、广等城市甚至海外的医院实现远程会诊。
诚然,现阶段随着我国“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越来越广,问题不少:比如许多网友反映的“签而不约”、“为了签约而签约”,基层医生的医疗水平落后、得了病老百姓还是喜欢挤医院、并不信任家庭医生……
但这项借鉴西方医疗制度的工程绝非所谓的劳民伤财,正如国家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司副巡视员刘立群说,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起居民和家庭医生团队稳定的服务关系,对于应对老龄化、疾病谱变化以及构建密切和谐的医患关系至关重要,对于健康中国的建设也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