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白天讲解晚上防贼石刻馆24小时不停歇)
10月4日,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张云燕在为观众进行免费讲解。新京报记者浦峰摄
“听说元代的时候这里是大护国仁王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内,一位观众问。
“学界有争议,更多人认为大护国仁王寺比这里更往北一点。”负责讲解的张云燕回答,“大护国仁王寺是元代一座非常重要的寺庙,但很奇怪,后来再也找不到遗址了。”
10月4日,在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的大院里,张云燕在讲解途中不时停下来,回答着观众的问题,有些问题相当专业。
用时100分钟,张云燕讲解完一圈,一口水都没喝,有点口干舌燥。
“双节”期间,石刻馆接待量增加。为了提供具有专业知识的服务,同时保障文物安全,石刻馆工作人员白天说文物、晚上保文物,全天24小时在岗。
北大文博硕士讲解文物
副研究馆员张云燕从北京大学文博学院研究生毕业,硕士论文研究的就是汉碑。工作以来,她一边保管文物,一边继续做学术研究,国庆期间忙不过来的时候,她也帮忙进行专业讲解。
“很多观众都是有专业基础的,对石刻、佛教、艺术、历史等有研究,讲解中会互相交流和学习。”她说。
北京市石刻艺术博物馆位于海淀区五塔寺路,紧贴北京动物园北沿,与国家图书馆一街之隔。近2万平方米的大院正中,是明代成化年间落成的金刚宝座,因为宝座上方有5座佛塔,也被老百姓称为“五塔寺”。
作为京城唯一一家以石刻文物为主题的博物馆,建馆30年来,该馆收藏了北京地区2600多件石刻文物,最早出自东汉。
4日上午,两位从温州来的游客,在石刻馆的院子里边走边看。他们是石刻爱好者,来北京专门找到石刻馆参观。正在院里巡视的石刻馆馆长郭豹主动为他们讲解起来。
“你们看这座明代的香火殿,两侧刻着河图和洛书的图案。洛书的图案就是大家熟知的九宫格,纵、横、斜各个方向上的点数之和都是15。”郭豹解释,古人觉得这样的图案非常神秘,“这要是带小孩来看,也会觉得很有意思。”
走到院里保存的4块“乾隆御制诗碑”前,郭豹提醒观众注意最后一句:寄语至公堂里客,莫教冰鉴负初心。“这是乾隆皇帝视察翰林院、贡院之后为读书人题的诗,希望大家不要辜负当年的远大志向。现在大家都说不忘初心,其实从古到今这种精神是一以贯之的。”
郭豹告诉记者,为了让观众对文物有亲近感,讲解的时候应该贴近大家熟悉的日常生活。
夜间8人不间断巡逻
节日期间,保卫科安全员吴东一直在院里不停走动。他们曾统计过,负责巡逻的安全员每天要走两三万步。国庆期间观众增多,他们也增加了巡逻频率。
吴东的主要任务是防盗,同时要观察观众,及时制止攀爬、刻画文物的行为。
在石刻馆里,观众可以走到文物身边,甚至抚摸它们,这是这家博物馆的特色所在。“我们提倡观众近距离感受,去摸一摸,能感受到岁月沧桑。”郭豹说,硕大的石碑、石人若搬进屋里,气势就弱了,“蓝天白云之下才最好看”。
虽然石刻文物不如玉器瓷器那么脆弱,但在开放近距离参观与保护文物间取得平衡,也是石刻馆的工作重点。
每天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夜里,因为“裸展”的露天文物可能会遭遇翻墙而入的小偷。
国庆黄金周期间,每天夜里,石刻博物馆增加值班人数,一共8名人员守护文物安全。
“门口和中控室的工作人员都是瞪眼班。”郭豹说,他们整夜都要时刻盯着责任区域内的情况。巡逻人员每半小时就在院内巡视一圈。有时候还要去院外巡逻,确保整个防火区的安全。
清华北大人工智能 清华和北大在本科生中同步启动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的培养。人工智能班是清华交叉信息研究院中的特设班级,北京大学工学院开始重点筹建“机器人工程”本科专业
本报北京3月28日电 (陶紫东)28日下午,德国驻华大使葛策访问北京大学,并发表题为《展望改革开放第五个十年的德中关系》的主旨演讲。此次演讲是“大学堂·北大讲坛”之“中外大使系列”第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