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跨越半个世纪的“劳模精神” 浸润各行各业 共筑一个中国梦

2017-09-20 19:42:22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道德模范获得者谭之平扶老爱幼,她发起成立武汉城市圈义工联盟,带动10万青年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并成立湖北职院感恩文化基金,帮助更多弱势人群。

女性撑起半边天 她们更不容易

目前“砥砺奋进的五年·圆梦中国人”系列报道描摹出教师、全国人大代表、钳工技师等一批女性行业楷模,在职业身份外,采访记者还细致观察了她们作为母亲、女儿等家庭角色背后的故事,情感朴实真挚。

报道中,张小琛表示自己全身心扑在工作上,在职十一年里她只休过三天婚假,六个月产假,至今儿子一直放在母亲家,“儿子快四岁了,我真正陪伴他的时间也就是那六个月的产假。”

薛莹透露,为了攻克技术难题,她将一岁多的女儿送给父母带,“丈夫很支持我的工作,很多时候是他下班后去孩子接回家哄睡下,凌晨再来接我回家。”

  工作中的薛莹(图左)。(图片来源于网络)

“女劳模更不容易,她们要付出比男同志更多的辛苦,比如家庭负担、精力体能等,不少人到晚年身体不太好,透支太厉害。”身为女性作家,姚力在《生命叙事与时代印记——新中国15位劳模口述》记录了5位“铁姑娘”故事,她不由翘起大拇指。

“石尚文生完孩子56天就回到工作岗位,休完产假孩子的奶就断了,她上机床开始干三班倒。杨玉环是农业劳模,她看见地上有块粪都赶紧摁在苗底下,那时候怎么会想到脏,现在有的人走在厕所边还得捂鼻子。”

时代歌咏中有一曲被称作“劳模精神”,它薪火相传,聚拢人心,铸就“中国梦”。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道远,需要每一个人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

“劳模不是每人都能当,但劳模可以让我们有一种精神追求和个人情操方面的比照。”姚力表示,普通工作者要将“劳模精神”融入在日常工作和心灵情感里,“大家把本职工作做好,把能使的劲头使出来,无愧于国家,看到人生追求不只是物质享受,这样道德水平到达一定程度了,‘中国梦’才能够更快实现。”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