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中国建筑:不创新就做不到全球第一

2017-09-15 16:46:52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同时,越来越多新科技的引入,开始将中国建筑的生产、建设、运营等各个环节提升至新的高度。

  当VR(虚拟现实)在市场上呼风唤雨的时候,代表未来的MR(混合现实,合并现实和虚拟世界而产生的新的可视化环境)已经进入中国建筑的项目中。建筑还没开始建,戴上这个眼镜就能身临其境走进已建好的建筑里体验,并可以察看建筑的每一个细节;施工方不用看图纸,只要戴上这个眼镜就可以精准地按照设计组织施工;各方不用舟车劳顿,只要戴上这个眼镜,就可以同时走进一个建筑,面对面地讨论——中建一局将MR技术与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融合,首次在国内应用于施工领域。

  综合管廊巡检机器人,由中建地下空间有限公司开发使用,主要针对人工巡检劳动强度大、质量差、成本高、工作效率低、环境恶劣危险等问题。尤其是轮式机器人,不仅准确、及时,能配合处理异常情况,还能做智能化数据分析,且建设成本比轨道式机器人更低。

  同样引入机器人和大数据的是中建钢构有限公司的智能制造。在装配式建筑领域,钢结构部件生产方式粗放,自动化、标准化率不高是影响行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据此,中建钢构集成工业机器人、AGV、工业以太网、制造执行系统、CPS、大数据等先进技术、设备及管理理念,计划一条智能化生产线和三条现代化的自动/半自动生产线,建设国内独创、世界领先的建筑钢结构智能化工厂。这个项目将于2017年底系统投入使用,并将带动钢铁、绿色建筑、海外市场的发展,带动工厂智能化模式的变革。

  此外,中建一局将智能网络引入长沙地铁4号线,建成集中式监管云平台,实现现场各类工况数据采集、存储、分析与应用;中建三局引入高强磁铁,根据楞次定律开发设计了磁力缓降安全逃生装置,无须电能、不受高度限制,涉险人员通过轨道可以平稳、安全逃生;中建八局以921-520酒泉卫星发射垂直测试厂房为载体,对百米级劲性柱、支撑高度为94m的超重屋盖、三维活动平台等特殊设备的施工与安装技术进行了研究,《火箭垂直总装测试厂房综合施工技术》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建西部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将透光材料引入混凝土生产,自然光线可穿透混凝土层进入室内,减少人工照明,降低能源消耗……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