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迎接党的十九大】上海“排头兵”交出精彩答卷

2017-09-14 07:42:32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2015年启动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亦是如此。从人才新政20条升级到30条,从大科学设施集群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上海打通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创新链条,推动科研论文从纸变成真金白银。

“我们的一切工作要立足上海,但要更多算国家账、战略账、长远账”“凡是有利于国家利益、发展大局的工作,我们要毫不迟疑地做,坚持不懈地抓;凡是中央确定的战略谋划、布局和任务,我们要主动承接、积极参与、自我加压……”在多个场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反复强调。

结构转型定力足

在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过程中,上海坚决摒弃要素驱动的老路,而是在创新驱动和制造业转型中保持足够定力。

上海的战略定力,首先体现在清醒看待GDP上。不是不要GDP,而是不唯GDP。5年来,上海始终聚焦于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从2011年开始,上海就提出减少对投资、重化工、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房地产的“四个依赖”。2012年下半年,上海钢铁产业结构大调整拉开序幕。目前,在钢铁价格回暖、利润大幅提升的情况下,新一轮的产能压缩计划又开始实施。

与此同时,新兴产业加快成长。机器人、新能源、新材料……上海西南郊的松江区,今年先进制造业的大项目一个接着一个,一条沿着G60高速公路布局的科创走廊已然成形。“去年以来各类新办企业贡献了全口径税收增量的五分之一,在较短时间内产生可观的发展新动能。”上海松江区委书记程向民说。

从直指进口替代的芯片和医疗影像设备,到挑战世界巨头的燃气轮机和半导体设备,再到象征国之重器的大飞机和核电装备。上海的超前布局,正在进入收获期。以C919的精彩一跃为标志,在上海的紫竹、张江、临港等园区,一条跨越二三产业的民机产业链崭露头角。

让百姓有获得感

作为一座拥有2400万人口和逾2万亿元经济总量的超大城市,上海的改革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回应人民群众的期待,让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市民都有“获得感”。

近年来上海提出要牢牢守住常住人口规模、规划建设用地总量、生态环境和城市安全四条底线。从2013年开始,上海市委每年都会确立一个“一号课题”进行重点调研。从一抓数年至今的“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到当下如火如荼的“补短板”,直面人民群众最迫切的需求。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