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工匠邂逅时尚 文创迎来风口

2017-09-13 10:41:43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在博物馆文创开发的路上,中国的同行追赶得很快,IP开发已经站到了‘风口’。”美国纽约亚高洛美术馆馆长阿里尔·卡哈纳对中国的艺术衍生品一直饶有兴致,他甚至有意在中国找合作伙伴。据他介绍,早在上世纪80年代,欧美博物馆就掀起了一场另谋生路的变革,他们不再以看管文物为中心任务,而是尝试让这些由杰出工匠打造的艺术瑰宝与公众日常发生关联,进而改进参观体验,推出艺术商店,大英博物馆艺术衍生品年营收逾两亿美元。

特意前来参会的德国收藏家汉斯·艾瑞克点出了中外博物馆IP开发的不同之处。“西方的文创品更注重时尚感,比如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将藏品与珠宝首饰相结合。而中国的产品对青年消费群体更为看重,可爱且有趣。”他在肯定“卖萌”路径的同时,也给出了建议,诸如引入时尚、科技概念,再结合传统文化根基,生成的文创产品才会更有生命力,“研发团队要更多地站在消费者立场做设计,只有赢得了用户,文创的‘风口’才会越来越强劲。”

相比博物馆从业者稍显感性的观点,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要更为冷静一些。在他看来,固然已经有以故宫、国博为首的一批国内博物馆做得风生水起,但步入IP时代不久的国内文博系统依然有众多“沉睡者”。即便一些博物馆已开发出盈利产品,但它们在全国高达数千家的博物馆体量里,占比小得可怜。问题的症结在于产品缺少创意,不少博物馆跟风推出了文创品,但很多只是简单复制、微缩,依然停留在旅游纪念品的层面。“博物馆IP热是事实,但开发难度同样巨大。”他认为,故宫的成功不易复制,其一年的文创产品研发成本高达一两亿元。不过,他也给那些稍显力不从心的博物馆开出“药方”,那就是以馆藏品为立足点创建自己的数据库。“每个馆都有不可多得的珍宝,如果一旦把这些资源价值转化为大数据库,今后再与金融资本或是艺术机构合作,对接起来就容易得多。”在他看来,如今不单是文创行业吁求资本输血,众多资本也越来越需要借助文化的力量,抢占未来的这块价值高地。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