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我国商业航天向产业化发力

2017-09-05 06:45:41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发展商业航天,必须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三方积极性。”航天科工董事长高红卫表示,由航天科工、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引导基金、武汉市政府投资平台及其他社会资本共同发起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长江航天产业基金,将主要围绕产业基地内的商业航天、军民融合、双创等领域开展投资,首期募集资金25.8亿元已经到位。

预计到“十三五”末,以航天科工为代表的近150家企业将入驻园区,实现年产值300亿元。这些领域的优势企业将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里大有作为。

“互联网+”创新思路

“跨界”“融合”“互联”“共享”——在“互联网+”时代,航天发射、卫星应用等领域的发展理念和模式正在重新建立。

由于沙漠、山脉和海洋等环境因素,全世界一半人口没有接入互联网,信息匮乏限制了当地经济文化发展。为此,航天科工提出建设“虹云工程”,以天基互联网接入为主要目标,基于低轨通信星座及其地面系统,与现有通信系统相辅相成,为“互联网+”战略实施和产业化发展搭建信息交互平台。

“以‘虹云工程’为代表构建的天基互联网,将是具有广阔前景的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支撑平台,有助于培育‘互联网+’航天新兴产业。”航天科工二院二部虹云工程总设计师向开恒告诉记者,该工程是我国首次提出建立基于小卫星的低轨宽带互联网接入系统。小卫星、低轨和宽带的组合设置,完全契合商业发展需求。

按照规划,“虹云工程”被分解为“1+4+156”三步走战略:第一步,计划在2018年前,发射第一颗技术验证星,实现单星关键技术验证;第二步,到“十三五”末发射4颗业务试验星,组建一个小星座,让用户初步体验;第三步,到2022年实现全部156颗卫星组网运行,完成业务星座构建。

“未来5年至10年,通信卫星应该是商业航天的发展热点,也是最有可能出现大范围应用的领域。”向开恒透露,已有不少民营企业陆续和“虹云工程”建立合作关系,“我们的操作会灵活很多,不仅可以为用户提供技术支持,甚至将共享一些专利”。

打破信息壁垒,开放与共享的红利正在向更多企业释放。在航天科工打造的我国首个工业互联网云平台INDICS上,开辟出一片商业航天专区,面向全社会募集合作伙伴,集聚商业航天要素资源。如今,该专区里发布的协作配套需求涉及金额超过2亿元,交易额逾3000万元。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商业航天发展的无限潜能正被逐步挖掘。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