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周期股强势表现难掩对所谓经济“新周期”的激烈争论

2017-08-24 07:31:59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姜超则从政策层面来看待各类资产的走势波动。他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三去一降一补”,从2015年开始,这一政策决定了投资方向。“回顾过去的几年,2014年、2015年的主线是降成本,降息降准带来短期股债双牛。2016年的主线是去产能,带来周期品价格的大涨和库存周期的回升。而2017年的主线是去库存,带来三四线房地产销售放量和价格上涨,以及香港房股和内地家电股的投资机会。”

“新周期”之辩

在周期股接连上涨之际,市场分析人士关于经济“新周期”的争论分外激烈。有观点认为,当前我国经济已站在“新周期”的起点上;持不同意见者则认为,没有新周期,只有老故事。实际上,正是因为对经济“新周期”的判断存在分歧,才导致双方从基本面、政策面解释周期股走强的原因,以及预测周期股未来走势时产生了较大差异。

倡导经济“新周期”论的任泽平认为,对投资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库存周期和产能周期,一个产能周期的时间维度大约6至11年。当前的供给出清新周期是产能周期的第三个阶段,描述的是供给出清进入尾声、行业集中度提升、剩者为王、企业盈利改善、资产负债表修复、为新一轮产能扩张蓄积能量的状况。

任泽平认为,2012年到2016年,我国经济经历了一个产能过剩、需求低迷的时期,在这一阶段,大量弱势中小企业退出,落后产能淘汰,市场已自发开始出清。经过4年的出清后,叠加2016年以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环保督查趋严,目前已进入到一个行业集中度提升、去产能接近尾声、剩者为王、强者更强的时代。在这一阶段,应该投资那些龙头企业,今年以来的周期股、消费和家电板块的白马股创出新高,都是遵循这一逻辑。

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也认同经济“新周期”,但他认为,新周期并非开始于2017年初,而是2016年春季。“新周期”在内在微观动能上应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2016年至2017年初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房地产投资”双动能,推动了2016年经济L形拐点已过、经济企稳走好;二是2017年的经济周期动能,由于全球发达经济体复苏态势明显,带动我国出口同比大幅回升。“市场的激辩不应该集中在是否开始了经济‘新周期’,而应该在经济‘新周期’未来将走向何方。”邓海清说。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