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是婚姻的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文化,它象征着对一个新家庭的平安祈福和美好祝愿,承载着根深叶茂、儿孙满堂的血脉传承,所以人们在这一仪式上肆意欢乐也就不言而喻了。
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新娘入洞房羞答答等着揭盖头,到五六十年代一桌糖果一张床一叠被的简朴温馨,再到七八十年代人们在婚礼上的热闹喜庆,进而演化到新房祝福对联略显“色味”的欲罢还休,都体现着一个时代人们美好祝福的意蕴。
通渭农村实拍,把新郎父母装扮好之后,给二人套上牛槅头,用架子车拉着儿媳妇在村子里“巡游”一圈,才肯罢休。
然而,近年来,乡婚礼上的热闹景象突然变了味,把“闹洞房”演变成了恶搞和低俗,进而变成了恶俗,婚礼上对新人及其父母肆意“调戏”,喜事成了无下限的闹剧……
变味的“闹洞房”
恶搞新郎新娘已突破底线
每年冬季,随着外出打工以及工作、求学的年轻人陆续回家,通渭城乡便会迎来一年一度的结婚高峰期。吃婚宴、喝喜酒、闹洞房,是婚礼上不变的“主旋律”。然而,在“热闹”、“耍笑”的名义下,一些不雅、低俗乃至丑陋的景象,在婚礼及“闹洞房”时不断上演,而且愈演愈烈,愈来愈恶俗。
相信这样的“闹洞房”场景很多人都见闻过,有闹洞房者在新郎裆部放两个鸡蛋,让新娘用嘴从其裤腿拱出。还有在新郎腰上系一根细细的线,线头再系一颗小糖果,然后新郎站在新娘背后,新娘弯下腰,新郎在背后用手扶住新娘的腰,用自己腰的力量把细线前后荡起来,新娘弯下腰从自己两腿之间用嘴含住糖果。更有甚者,让新郎新娘隔着拉起的床单幕布,脱光贴身衣物表演“皮影戏”,而闹洞房者在幕布另一侧“监督”,新人不把衣服脱光,“监督者”就用藤条或者皮带抽打新郎,致使新郎遍体淤青,新娘不忍新郎被殴打,只好含泪脱光衣服,供人消遣起哄,“节目”极其庸俗,新人不堪其辱。
出现过几起因闹洞房太过火,新郎与闹洞房者发生冲突的事情。更有甚者闹洞房时,几个小伙子对新娘上下其手,浑身乱摸,新郎几次阻止未果,双方由相互指责谩骂,发展到动手打架,场面一度十分混乱。后来,在大家的劝阻下,闹洞房的人才悻悻而去,新郎衣服被撕烂,气得浑身发抖,坐在院子里一个劲抽烟,新娘则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洞房里哭泣。新婚之夜闹得鸡飞狗跳,让人看了心里很不是滋味。
小赵老家是寺子人,上个月刚结婚,回想起当天“耍公婆”的情景,他至今还心有余悸。“婚礼当天,我去接新娘回来快到家时,看到父母身上穿着戏服,站在门口迎接娶亲队伍,脸上表情很是无奈。一些亲戚朋友拿着油彩在父母脸上肆意涂抹,还给戴上纸做的高帽子,等婚车来了围着婚车转两圈。我父母年纪都大了,虽说这是老习俗,但是那天玩得有点过了,我爸扭伤了腰,在家里躺了半个多月了,现在才勉强能走路。真希望这种陋习能够革除。”
“凡事应该有度,闹过头就不好了。过去的‘耍公婆’就是耍个热闹,现在是变着花样折腾人。”
在传统婚俗中,“闹洞房”这一仪式存在之初,是有其实用性的。因为在农耕社会中,人们的结婚年龄普遍较小,少男少女对于性几乎一无所知。正因如此,才有妈妈给出嫁的女儿准备“压箱底”的风俗。而在新郎家,安排一帮已婚的亲朋,利用“闹洞房”来给新人“上课”,可以算是对青年男女的性启蒙。随着社会发展,“闹洞房”习俗逐渐弱化。不知从什么时候演变出来的,在神圣的婚礼上用低俗的内容戏弄新郎和新娘,这是对婚礼快乐、祥和气氛的破坏,确实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同时,有关部门应该有所作为,在城乡大力倡导移风易俗文明办婚礼,逐渐革除这种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