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百家饭长大的小山子,有报道说赵本山在6岁那年成了孤儿,其实赵本山只是在那一年失去了母亲,而他的父亲则选择了新的生活。少年赵本山也许是为了自力更生,也许只是为了逃避学业,选择跟随盲二叔开始了民间艺人的流浪生涯。
年幼时的赵本山饱受饥饿滋味,以致有次过年吃饺子吃到撑得直不起腰来。在这种生活状态下,他学会了左右逢源,学会了如何讨人喜欢。
采访时赵本山称自己是农民出身,差点就要饭,自然也谈不上什么野心。
虽然没有要饭,但据赵本山自己的描述,他儿时的生活和要饭相差无几。当自己没有衣服穿的时候,村里就有人给他做了两件棉衣。用赵本山的话说,他是一个在寒冷的世界里感受到了最深厚温暖的人,这样的赵本山才能温暖别人。
赵本山说自己是强活过来的人,是在别人的照顾下长大的。现在他每年回家上坟时都给乡亲们发钱。他在帮助别人时有一种心理,就像在弥补过错一样弥补自己的感情。
赵本山很累,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不是为自己活着。这种觉悟在中国的艺人中间很难找。
赵本山幸而成为赵本山,除了央视春晚这个大舞台外,最重要的,是他总以农民作为创作原型,从而赢得了亿万农村观众的喜爱。他演不了官员、城市白领和知识分子,他的角色永远是农民,永远是普通人,哪怕是那个当了老板的“刘老根”,也脱离不了小人物的本色。
他了解他们的口头禅,熟悉他们的喜怒哀乐,洞悉他们的思维习惯。他们的淳朴厚道,对外部文明的拘谨、不信任,甚至是狡黠、小聪明和小心眼,赵本山都知道。这毫不奇怪,在很长时间里他就是他们中的一员,可他有一种天赋,能脱离他熟悉的乡村场景,通过抽象和塑造典型形象,提炼、加工,然后以喜剧形式呈现在七尺舞台上。
除了农民群体,赵本山还赢得了城乡更广阔的俗世民众的喜爱。他的小品和影视剧中的小人物系列,那些有着一整套民间生存智慧、善于自我解嘲的普通人,那些为生活所累却还没丧失希望、烦恼中带着泪水和笑容的生活片段,其实正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写照。和那些盘踞在北京的御用“喜剧”演员不一样,他是真正来自民间的,脑子里装满了各路农村人物。这些才华,在他后来转向电视剧拍摄、表现当代乡村生活时,得到了充分展示。
比起其他明星,赵本山更知道“卖”他这张老脸,更知道如何把注意力转换为生产力。从一开始,赵本山在生意场上就比他的同行想得更远、更深、更通透。至少在观念上,赵本山属于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的杰出者。
一句话,即便同样是“卖脸”,赵本山也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