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条与志向
那箱子欠条,是杨全鸿行医四十多年积累下来的。他说加起来有50多万。
展示的时候,他会把欠条全搬出来,摞在写字台上有一米多高。小到几十块钱,大到几万元,很多欠条最终都停留在一张处方笺上。
烧完欠条一周后,再见到媒体,展示完荣誉证书,“说我是好人,是最美医生,不是吹的,都是有证据的。”
他起身去拿欠条,刚昂起上身,又失落地坐下了,“唉,当然了,看不成了,烧光了。”他愣了有一分钟。
67岁的杨全鸿身材魁梧,走进他的诊所,锦旗、匾额能围满一个小房间,他说有三百多面,都是患者送的。“这四十多年,我收治的病人超过5000人。”
杨全鸿获赠的匾额。
多位杨屯村村民及杨全鸿收治过的病人说,“他最擅长治疗精神病。”
杨全鸿的诊所对外全称叫“新乡市杨全鸿手术治疗癫痫疑难杂症专科”。他说他知道怎么伺候农村的病人,“因为我也农村人,也得过病。”
家中兄妹八人,自己是长兄,1968年,杨全鸿18岁,刚初中毕业一年,就罹患脓败血症,昏迷九天。手术刀在他身上留下了十三处疤痕,花了家里六千块钱。
“大病一场,身体大不如前,干不起重活,在农村相当于一个废人了。”杨全鸿的发小杨大行(化名)说,家人就让杨全鸿跟随在县医院工作的舅舅学医,一年多后,就开始到村里为村民打针抓药。
1971年的一天,邻村有村民带孩子来诊所,说孩子有狂躁症,坐立不安、喜怒无常。“当时我也不懂,就是摸索着来。”杨全鸿见这个孩子大便干结,就开了些调理脾胃的中药,“脾胃调理好了,能吃了,啥病就好了。”
这让杨全鸿找到治疗精神病的自信,他定下了自己的从医方向,“就是治疗这个”,他指了指自己的脑袋。
改革开放后,他开了诊所。为了提高医术,跑到山东、安徽等地交流学习,还查资料写论文,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杨全鸿在医学类期刊发表了近十篇论文。
找他看病的人,大部分来自河南经济条件比较差的地区,到大医院看不起,但也不能坐等病情加重,杨全鸿这里收费便宜,是他们的一根救命稻草。
杨全鸿说,这类病人花费很大,很多人交不起医药费,就打欠条,有的连欠条都不打,(以前)病人5块钱包吃住,生活就是这样过的。
视频里,杨全鸿统计,截至2003年,他的欠条累积为445857.57元。
杨全鸿说,这些攒下多年的欠条让他亲身体验到人间苦难,也是他立志从医的行医之本。“解除病人的疾苦。”
杨屯村村民吕素梅说,“我亲眼见过,杨大哥把病人的病治好了,最后病人没钱付医药费,杨大哥让别人打个欠条,就让病人走了。”吕素梅自己也是杨全鸿的病人,因为家庭条件差,经常在杨全鸿这里免费拿药。
宣传与荣耀
2002年,杨全鸿在杨屯村村口包了一块800平方米的地,修了个院子,院子门口没有标牌。唯一能辨识出这是一家医疗单位的,是两层楼的楼顶飘着的一面旗帜,旗帜是一个患者送的,有风的时候,旗帜招展,上面能看见“救死扶伤”四个字。
“整体上,他是个好人。”作为较早报道杨全鸿的记者之一,新乡本地媒体人翟京元这样评价。
翟京元回忆,二十多年前杨全鸿在当地就小有名气,经常有外地人找过来看病。“当时他的新闻价值在于,一个贫苦的医生,多年来踏实地为贫苦病人看病。”
2013年11月,翟京元对杨全鸿的报道,引起了河南省级媒体的注意。他的那箱欠条出现在报道里,引发公众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