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真正的好剧。”、“《人民的名义》,现代版官场现形记,真心好看。”、“《人民的名义》尽显官场生态,真的太精彩了,就是更新太慢,看得心欠欠的啊。”4月3日,小长假第二天,被称为“史上尺度最大反腐剧”《人民的名义》刷屏朋友圈,被不少年轻人点赞。
《人民的名义》热播,标志着沉寂十年的反腐题材剧高调复苏,与现实中轰轰烈烈的反腐行动交相辉映。
《人民的名义》幕后大揭密:
剧中饰纪委书记的“群演” 原来是名资深检察官
《人民的名义》“规格”之高,高在剖析反腐之烈度、深度开创了新境界,高在1.2亿投资创下同题材电视剧之最,也高在让国产剧有了高颜值高智商检察官等方方面面。
《人民的名义》
在90后年轻人主导的豆瓣网上,这部剧的评分从9.0高开,播至第四集时评分已达到了9.1。期间,《人民日报》也连续发布两篇文章,其中包括一篇头条,对《人民的名义》评价颇高。
反腐大剧热播背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该剧编剧周梅森、总制片人兼导演李路、总制片人高亚麟、主演陆毅等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揭秘这部“反腐大戏”的幕后。
1 尺度究竟有多大?
最高官员涉及到副国级
2004年之后,受政策影响反腐题材电视剧逐渐淡出荧屏,几乎形成了10多年的空窗期。而在此期间,曾写出 《人间正道》、《绝对权力》、《国家公诉》等小说的作家周梅森也陷入了创作困境,几度搁笔。转机出现在2015年初,伴随着国家反腐工作的大力推进,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剧中心三顾茅庐,力邀周梅森参与创作。来者有一句话最终打动了周梅森,“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在这场硬仗中下了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决心。在这样的时代命题下,文艺创作不应该缺席”。
该剧以某部门的一位项目处长被人举报受贿开始,抽丝剥茧一步步牵出错综复杂的内幕。最高官员涉及到副国级,剧中还有政法帮、秘书帮等的争斗。前些年在小说创作中颇有顾虑的周梅森坦言,自己剧本写到半途还在考虑,“情节应该触及到怎样的程度才最合适”?结果,他得到的鼓励是———“反腐形势那么严峻,你能这么轻描淡写吗?”周梅森相信,反腐剧的春天又回来了。
在真实与艺术之间追求平衡点,是相当不容易的,周梅森这次把他积蓄10年的“洪荒之力”都用在了这部作品中,他说这是自己创作生涯以来最好的作品,写得酣畅淋漓。李路介绍,贪腐案件中的“苍蝇”、“老虎”都可以在剧中找到代表,“还有当官不作为的、懒政的,都写到了,笔墨还不少。”
2 创作素材源于真实案例?
“我去监狱和落马官员座谈”
据高亚麟介绍,创作《人民的名义》期间编剧周梅森“采访了大量的案例,去检察院体验生活,花了大半年的时间,翻阅大量案宗、卷宗,然后提炼采访,再开始做。”
周梅森告诉媒体记者,“我写这些腐败官员,没有把他们写成魔鬼,在我眼里,他们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我见惯了外面那些冠冕堂皇、道貌岸然的官员,但当他们一旦从云端掉下来,我很好奇,他们的心态会是怎样的。带着这样的问题,我提出要去监狱里,了解落马官员的生活。
他说:“我见到的干部都是厅局级,在监狱里待了7到10年。他们都是在掌握实权的高危岗位上,比如县市的一二把手。极少干部是一上来就贪污,大多数都是因为一念之差,或者是因为身边人出事牵涉进去。”
当被问到这些落马官员是什么心态时,周梅森说:“他们都很后悔。不是假装出来的,很真实,都悔不当初。我比较认同的说法,是‘不值得’这三个字。官员们落马之后,如果能意识到自己为了金钱、利益而放弃操守,违背法律是不值得的事情,这样的忏悔才能打动我。”
周梅森还谈到自己的创作素材来源。他说:“在我的小说里,从老省委书记,到现任的政法委书记、公安厅长、法院院长、市纪委书记,有一大批职务犯罪分子。为了还原场景,我还去了审讯室、检察院的检察指挥中心。举个例子,我在剧里写,H省委常委、省会城市市委书记的老婆收了别人三张卡。这是南京市浦口区反贪局的一个真实案例。因为要买的衣服很贵,钱不够,这个官员拿了受贿的卡和自己的卡,检察机关的证据就这么落实了。 ”
3 仅用了十天就过审
审委组熬夜一礼拜看完55集
对贪腐事件的有力揭露让人看得过瘾,但在创作这样一部大尺度的反腐剧时,导演李路也坦言自己有着巨大的压力。因为涉及到敏感的政治题材,所以这部剧终归是带着一定风险的,能否顺利过审就是最大的考验。
据了解,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拍完送审时,编剧周梅森曾跟导演李路打了招呼:“要做好删掉5集、改1000次的准备。”然而没想到的是,审查仅仅十天就通过了,这大大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周梅森表示,他的前作《绝对权力》和《国家公诉》送审时,分别修改了许多回,而《绝对权力》更是差点就被“毙”了。
而《人民的名义》的顺利过审,也让周梅森看到了反腐剧的春天。
投资方之一的大盛国际传媒总裁安晓芬也表示,在电视剧送审时,因为主创团队和投资方都知道整个剧本触及到了多深的程度,所以大家都是很忐忑的,但是没想到过审很顺利。据安晓芬透露,此次审核部门都对这部剧表示了坚定的支持。“他们都带回家去看,熬夜去看,他们各个审委都真的是这样,一个礼拜就把55集全部看完了。看完了大家给提意见,基本上都是非常肯定的。当时给出了‘气势磅礴,石破惊天’这样八个字的评价。”
高亚麟则说,这个度有最高检把握,也有编剧周梅森老师。其实拍这样的剧,最难的不是反腐尺度的拿捏,而是法律。“我们都是门外汉,法律程序是什么?戏剧创作中,一个戏怎样跌宕起伏不一样?不能太真实,写实就变成纪录片了;还要演绎,但演绎一定要在最高检严谨的办案程序之下进行,这是最难的。”高亚麟说,如果我们拍的剧在法律上漏洞百出,那不成笑话了?做得专业,观众又能看懂,是最大的难点。
4 尺度为何能这么大?
拍到“副国级”,并无“尚方宝剑”
一部电视剧,上亿的投资,一旦遇上播出障碍,便是颗粒无收。破冰胆量何来?李路说:“尝试!敢赌!没有尚方宝剑,没有任何一个‘老大’打过任何包票。我们开了各种讨论会,发现反腐新闻的力度都这么高,作为影视作品也应该往上走一步。”李路和周梅森是20多年的老朋友,当李路得知最高检找周梅森写一部反腐剧时,他拿上好酒到老朋友家,仅看了三集剧本,就出了个不菲的高价自掏腰包买下了,“你知道周梅森是根本不写人物小传的,人物走向在哪里?这些都不知道。不过,他过去的反腐剧成功率很高。我是基于‘周梅森’这三个字,基于13年没有出现反腐剧这种类型,基于中国的反腐力度如此之猛,影视剧却没有反映这三个方面,做了这部戏。”
有“官场小说第一人”之称的作家周梅森潜心八年创作了同名小说和剧本,耗资一亿的全明星阵容大制作,电视台黄金档排播……谁都理所当然地相信,这部剧先拿到了足以破冰的“尚方宝剑”,至少也是有相关领导授意的定心丸,才敢如此大张旗鼓。
然而导演李路直言,没有尚方宝剑。各种讨论会,我们发现反腐新闻的力度都这么高,作为影视作品也应该往上走一步。没有现成的饭给我这样的“业余”导演吃,只有自己培植项目,没有“尚方宝剑”。
事实上,李路拿到的只是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剧中心的授权,却不是什么“尚方宝剑”。接受采访时,李路苦笑,两年里没睡过一个踏实觉,遇到的困难是出乎意料的。仅找投资的周折经历,他打算今后写一部长篇报告文学。
5 为争取年轻观众下了功夫
“偷偷加入了感情线”
在进行后期制作时,很多负责制作的“90后、95后”都喜欢上了这部作品,这也让李路感到很欣慰。“过去10年,年轻人根本没有接触过这种类型的戏,常见的要么是婆媳,要不然就是玄幻仙侠二次元,很少切切实实表现当下生活的,我们希望让他们看到我们所生活的真实的世界。”
事实上,在拍摄时,李路也特意加入了时代感比较强的形象,也是希望从另一方面拉近年轻观众。“因为周梅森以前作品里很少出现情感和家庭,比如领导一般都很少涉及家庭生活,这次我们都设立了感情线。”
在李路看来,与年轻一代观众的交流非常重要,“无论是反腐意识的加强还是整体引导,都要从年轻人做起。我们希望能传达给他们一些观念:你有天大的本事,对社会有再大的贡献,都不能触犯法律,一旦触及,就要绳之以法。”
而高亚麟对“吸引到年轻人”表示很意外:“说实话,我们很担心90后会不会爱看,因为没有任何小鲜肉。其实《人民的名义》还有个同名话剧,在保利剧院演出的时候,也没想到年轻人喜欢这种现实主义题材。事实证明反馈不错,看来无论90后、80后,好的东西依然是大家追寻的主流。”
现在,一部电视剧中演员平均年龄接近50岁,还能吸引20多岁的年轻人,这不是常理、逻辑可以预判的。李路感慨:“年轻人喜欢这部剧,非常之重要。证明年轻人的三观是正的。”
6 一众老戏骨里,
还有一位真正的资深检察官
“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啊。”京州市委书记李达康感慨。
“是啊,真没想到丁义珍会在这个时候突然出事。”京州市委常委、纪委书记张树立接话道。
在《人民的名义》中,于诚群饰演了京州市纪委书记张树立一角。就像之前他演过的上百部电视剧一样,这个角色戏并不多。
不过,鲜为人知的是,这位于诚群其实是一名检察官,演戏不过是他的业余爱好。
于诚群在江苏省人民检察院某下属检察院工作了20余年,其中在一线干了10年反贪,曾获省级反贪优秀侦查员称号。因此,对于反腐,他不仅不陌生,更是驾轻就熟。
在他看来,《人民的名义》生动而真实地展现了反腐过程。结合自己在基层的反腐实践,老于感慨,贪官们的演技、心理甚至是藏钱手段,真的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于诚群进入演艺圈有年头了。他说,2002年,他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群众演员招募公告,就过去试了试。这一试,便一发不可收拾。他曾在《决战南京》中饰演南京地下党市委书记王正昆,还曾在《芈月传》中和孙俪对戏。前一阵子热播的古装剧《大秦帝国之崛起》中,也有他的身影。
于诚群说,自己曾是南京铁路分局南京东机务段的一名工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通过招考进入江苏省人民检察院某下属检察院,成为一名检察官,并曾长期从事反贪侦查工作。
作为检察官的他,这十几年来一边办案还一边拍戏,岂不是有不务正业之嫌?于诚群表示,办案始终是其工作重心所在,拍戏只是业余爱好。
“一个月其实只有几天在外面拍戏,而这几天基本就是利用周末时间。”他说,自己的考勤一直很正常。万一不凑巧,导演要求非周末时间到场拍戏,他就用年假时间顶上去。
由于不能耽误本职工作,这些年下来他基本上都是客串小配角。也曾有过演男二号的机会,被他拒绝了,“我日常还要办案呢,不可能连续三五天甚至半个月在影视基地待着。”
就在《人民的名义》开播之际,江苏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一批任免。其中,免去于诚群同志南京铁路运输检察院检察员职务。年满60岁的他,到龄退休了。
于诚群开玩笑说,这下可以专心演戏了。
《人民日报》这样评:
反腐,以“人民的名义”
骑自行车上班,在陈旧简陋的家中吃炸酱面,每个月给乡下老母亲汇300元生活费;然而在另一处隐秘的豪宅,壁柜里、床上、冰箱里,却塞满了一沓一沓的现金,总数超过2.3亿元……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一开篇,就为我们勾勒了这样一个腐败官员的“两面人生”。反腐决心之强、贪腐为害之烈,通过视听语言呈现,让人尤觉震撼。
“厉害了,我的‘人民’!”《人民的名义》甫一播出,便收获观众热情的点赞。除了跌宕的剧情、精彩的表演,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它反映着当前中国反腐败斗争的实践,回应着反腐败的民心所愿。文艺当与时代同行,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成为中国政治舞台的重要内容,也成为牵动人心的时代命题。
随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持续推进,人们对反腐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老虎”“苍蝇”一起打,让反腐败只是一阵风、走过场等观点不攻自破;对侵蚀百姓利益之举坚决打击,让老百姓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及其家人意识到,清廉是最好的“护身符”,经常扯袖子、咬耳朵、敲警钟才能“治未病”。雷霆的行动、强力的震慑,助推了政治生态好转,正如周梅森所说,“改善土壤,改变政治生态,理顺关系,让能干的人得以发挥,让正气得以张扬”。
反腐败永远在路上。当前,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但要真正实现“不能腐”和“不想腐”,还要依靠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继续推进。“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对于我们这个把“人民”二字铭刻于心的政党来说,反腐败永远没有剧终。以人民的名义,是反腐的动力,更是反腐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