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中国电视荧屏上的真人秀节目开始大行其道,有着广泛的观众收视率。
奔跑吧兄弟,极限挑战,爸爸去哪儿,可谓播一个火一个,就连正儿八经的音乐类综艺节目、喜剧综艺节目都挂上了真人秀的招牌,比如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等等。
王思聪撕中国好声音
真人秀嘛,一个是真,一个是秀,但是,观众却会全部当真,你要造假,有剧本,有台词,那观众就不干了。
今天就给大家翻翻这部国内首档真人秀,由湖南经视2002年暑假推出来的完美假期,可以说,屌爆了。
02版完美假期
先普及一下这个综艺节目,这是一部效仿法国一档真人秀节目《阁楼故事》的电视节目,节目挑选了12名男女选手,让他们在长沙市内一幢三层别墅中共同生活70天,每天24小时被60台监视器全程拍摄,度过70天的“完美假期”。
02版完美假期片段
从第三周起,选手之间互相投票进行淘汰,观众还可投出支持票。观众人气最高的选手在当周内可免遭被踢出局。当剩下3名选手时,他们共同生活一周,最后由观众一次投票淘汰两名,优胜者将获取50万元的大别墅房产(2002年,房子那叫一个便宜)。
当时的制片人宣称:我们宣传的是坦诚面对所有观众,呈现自己的弱点与优势。
}选手对话
节选一组对话:0:30李旭和徐琦非常亲密地坐在沙发上聊着情话:
旭:“你的脸红了,你的这个样子好可爱。我只不过想咬你一口。”
琦:“你别乱来啊,所有的摄像机都在对着我们!”
结果演着演着,有点失控了,毕竟大别墅很吸引人啊。节目中各种拉帮结派、搞小社会、搞贿赂,各种撕逼。
节目当然大火,但是被观众骂惨了。
最终徐琦在李旭的帮助下获得了大别墅,两个人在节目结束后还真成了情侣。
节目结束后,这些人还聚到了一起,重聚大家情绪失落,其中一名选手直言:其实,我们就是电视台的道具。
所以,由于赤裸裸的揭露人性,这档节目最终被广电总局禁播。
演员孙艺洲这么评真人秀
真人秀关键一点就是这个真的尺度怎么把握,要真肯定有些内容不适合往外播,有剧本,太假,观众不爱看。个人觉得,说一千道一万,真人秀既然讲真字,还是要真实,重点是把握角度,当然人性中有恶的成分,但是也有善的一面,关键是如何把握角度了,缩小恶的一面,放大善的一面,这才是正道。严重鄙视有台词,有剧本,把观众当二傻子的真人秀节目。
真人版“饥饿游戏”——《完美假期》
2001年4月至7月,一档名为《阁楼故事》的电视真人秀在法国私营电视六台播出。11名素不相识的参赛者(6男5女)从3.8万报名者中脱颖而出,入住一套带花园和泳池、面积为500平方米的别墅,在26台摄像机(其中有三台是带有夜拍功能的红外摄像机)的监视之下一起生活。节目每天播出20分钟,每周有一次观众、参赛者和家人组成的讨论会,观众投票会逐渐淘汰其中不受欢迎的参赛者,10个星期后,一对男女胜出。
因为有淘汰的压力,入住豪宅的新鲜感过去之后,11个人组成的小社会很快开始分裂——互相倾轧的小团体、阴谋和虚伪的爱情开始出现,一出残酷的“社会达尔文秀”真实上演,完美展现人性的暗黑褶皱。剧情与之类似的包括《幸存者》、《诱惑岛》等,均源于1999年荷兰Veronica电视台播出的真人秀《老大哥》(The Big Brother)。
“老大哥”这一名称来源于乔治.奥威尔的《1984》,里面那个无所不在却又从未现身的“终极boss”老大哥便是节目的灵感所在,象征着节目中无所不在的摄像机和观众无孔不入的“窥私欲”(voyeurism)。该节目在全球有各种版本,2002年,中国内地湖南经视宣布斥资千万打造一档类似“老大哥”的室内真人秀《完美假期》。
2002年7月19日下午3时,12名从1000多名报名者中胜出的青年男女走进长沙梦泽园内一栋别墅中,开始了70天与世隔绝的生活。在这栋有豪华卧室、健身房、游泳池、花园的别墅中,参赛者被切断与外界的一切联系——不可看报、看电视,没收通讯设备,节目组为他们保证丰沛的物质资源,但精神生活完全得靠自己创造。从第三周开始,选手们每周内部投票,淘汰一人,最后胜出的一人将得到50万元房产。
1.
分裂与结盟——“将中年人驱逐出去”
12名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最小的19岁,最大的43岁,其中有湖南大学机械设计系的硕士毕业生、外企白领、高三毕业生、迪厅领舞、家庭主妇等。与此同时,32个镜头被分别装在别墅各处,每个选手身上别一个胸麦,所有素材每周剪出60分钟在电视台播出。从入住的第一天起,几个20多岁的年轻人便有意无意开始用“中年人”和“年轻人”的称呼,将12名选手分成两个团体——30岁以上的“大龄人士”和30岁以下的“年轻人”。
“大龄人士”早睡早起,包揽全部家务,其中家庭主妇吴静负责做饭和打扫寝室,武术教练李红荣热心教大家健身,陈桂阳帮生病的小伙子李旭刮痧。而几个年轻人呈现的更多是浪漫偶像剧画面——晚睡晚起,尽情玩乐,在花园中吹泡泡、泳池中戏水,在客厅里欢快地哼歌……然而几周后,大家投票的结果让观众惊呆了。
第一周淘汰吴静(家庭主妇)
第二周淘汰廖平,同时陈哲因贿赂其他选手被开除(陈哲跟其他选手商量平分奖品的镜头被记录下来)
第三周递补高翔,淘汰陈桂阳
第四周淘汰李红荣
至此,大龄人士全部淘汰。
这时候,生活阅历丰富的中年人才知道,几个“毛孩子”早已背着自己结盟,晚睡晚起只不过是背着他们商量投票结果的幌子——中年人感到受骗,愤怒,原本他们以为“节目靠的是自己的表现,努力为他们服务就能获得大家的好感。”
节目组开始陆续增补游戏规则——加入网络人气和豁免权,人气最高、或是在游戏竞赛中获胜者可在当周免于投票和被投票。但结盟始终难以制止
2.
斗兽场中的爱情——“淘汰女友是因为她太聪明,不好控制”
节目进行到第三、四周,爱情开始出现。大龄人士全部出局之后,8个年轻人中间出现了3对情侣——乡村教师汤禹X迪厅领舞蒋环宇,湖南大学机械设计硕士龚克X高三毕业生周乐,外企白领李旭X大学女生徐琦。于是第五周,漂亮的宠物店主陈安娜自愿退出,成全“情侣们”。陈安娜面带微笑,在众人《祝你一路顺风》的歌声中被男友接走的画面成为节目中甚少表现的人性闪光点。
第五周淘汰陈安娜
第六周淘汰高翔(陈安娜走后,落单的高翔成为必然的淘汰对象)
至此城堡留下三对情侣,其中有大胆秀恩爱的李旭徐琦,也有表面关怀、背地里对着镜头抱怨的汤禹蒋环宇。第七周淘汰汤禹之后,情侣们必须重新面临分裂和结盟,于是节目中最经典的一幕出现了——控制游戏进程的两个关键人物,李旭和龚克背着女友开了一个秘密会议,商量的结果是淘汰龚克的女友周乐,“因为她太聪明,不好控制。”为避免龚克亲自投票而造成尴尬,李旭决定让龚克获得本周的唯一豁免权。
第八周淘汰周乐
第九周淘汰蒋环宇
最后一周,所有淘汰的选手返回城堡,对剩下三人进行投票,结果费尽心机的李旭只获一票,弃权一票,深藏不露的龚克获得三票,而李旭的女友,长相清纯无害的徐琦获得四票,最终胜出。
3.
生存游戏中的社会学隐喻
《完美假期》只是个游戏,一场对古罗马斗兽游戏的温柔戏仿,相似的影视文本还有《饥饿游戏》,可看成一种“面包与马戏”的大众娱乐机制。但在麦克卢汉的媒介观中,游戏也是“人的延伸”,“和制度一样,游戏是社会人和政体的延伸。”他把游戏称为“对日常压力的大众反应的延伸,因而成为一种文化准确可靠的模式”。那么,随着《完美假期》在冰火两重天的舆论中落幕,这场生存游戏的过程和结果本身也就成了一种社会学的隐喻。
游戏初期,李旭和龚克悄悄促成“年轻人”结盟,人为将“中年人”和“年轻人”分野,以吴静为代表的“中年人”被结盟的“年轻人”迅速边缘化,最终对游戏规则理解较为迟钝的中年人均被淘汰。
阅历丰富的中年人被淘汰有诸多原因,对节目组的天然敬畏使他们几乎没有反抗(或者解构)游戏规则的意志——颇似封建“君权神授”思想下的农民,将节目组当救世主,对自身处境永远抱有一种田园牧歌般的幻想。
中年人将“假期”看作一个“美德游戏”,节目组与规则凌驾于选手之上,试图在规则之内用乌托邦式的温情、友爱博取年轻人好感。但他们有所不知,从小就在一系列求学、就业体制中体验丛林竞争,在“社会达尔文主义”熏陶下成长的年轻人,早已勘破了中年人处心积虑的“温情”,权威意识薄弱的他们又具有强烈的反抗意志,于是在对游戏规则灰色地带的解读中,他们第一周便悄悄结盟,将还沉醉在“美德游戏”中的中年人一举拿下。
这是“天赋人权”的反抗意识与现代社会政党制的胜利,而等待着节目组“救赎”的中年人到淘汰也参不透其中的秘密——第三周被淘汰的“热心大叔”陈桂阳在知晓年轻人的结盟后,不出意料地勃然大怒,“他们破坏了比赛的规则!我以为比赛是不可以结盟的!”当然不是不可以,只是中年人想当然把“毛孩子”当成自己“美德游戏”对象的同时,深谙“生存竞争”法则的“毛孩子”早已经将中年人的乌托邦变成了修罗场。
三对情侣的爱情也值得玩味。除了精神空虚、朝夕相处萌发的好感,还有出于“生存”而产生的结盟需要,节目组引入观众投票机制后,爱情又变成了为满足观众“窥私欲”而带有表演性质的行为。就好像《饥饿游戏》中的凯特尼斯知道观众喜爱她和皮塔的爱情故事,于是成功表演一场殉情戏码,为自己争取最高人气。“假期”中的选手也清楚大众的兴奋点,自觉将隐私曝光在镜头下,表演出符合大众心理的浪漫情节——因此情侣们的场外票数总是高于落单选手。
最后胜出的三人,湖南大学硕士生龚克、外企白领李旭和湖南师范大学大四女生徐琦,象征着当代社会“生存竞争”中一种普遍意义上的淘汰结果。就如麦克卢汉所说,游戏成为一种文化准确可靠的模式,那么游戏结果也成为这种文化所代表的价值观运转下的一种普遍结果。历数美国《幸存者》(Survivor)中每一季的获胜者,Richard Hatch、Jenna Morasca等都代表着某种美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中产阶级,受过良好教育,外表迷人,运动健将,策略玩家,社交高手等。而《假期》中的三位胜出者也颇有共性——高素质、高智商、教育背景优秀、年轻有为……这类人也确实是当代“社会达尔文”竞争中容易“幸存”下来的种子选手。
更多精彩请点击: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