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川大教授3D打印造血管 30只试验猴活存活率100%(2)

2016-12-14 09:55:03  大河网    参与评论()人

转化研究

“四川的猴子和年轻人把我留在这里”

康裕建回国前,已经是美国路易维尔大学医学院的正教授和该院消化道与肝脏疾病基础研究中心主任。2009年,康裕建回到国内,并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再生医学研究中心开展全职工作。说到选择留在成都的原因,康裕建归因于这里的猴子和年轻人。

“我所做的研究已经到了一个阶段,此前在美国用小鼠做的实验,希望能用到人的身上。”康裕建告诉记者,但实验不可能直接从小鼠跳到人身上,中间要有过渡,“就是猴子”。“四川有很丰富的猴子资源,全世界最好的猕猴就在四川,而且只有华西医院动物实验中心是唯一允许用猴子合法实验的单位,可以满足我做转化研究。”他说。

但仅仅是猴子这一个因素,还不足以让康裕建留在四川。另一个促使康裕建留下来的原因是四川的年轻人,“在现在这种浮躁的环境下,这里的年轻人还能踏踏实实地做事情,对我是一个很大的鼓舞,也就把我牢牢地留在了这个地方。”

康裕建曾经调侃说,自己没有生在四川是一种遗憾,但要在四川找一块墓地留给自己……

有一说一

建言研究者

“积累很重要,不要急于发表文章”

3D生物打印血管在恒河猴体内实验的成功,不仅是科研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同时也将在不久的将来投入临床应用,这无疑是一个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案例。但实际上,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统计数据,中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1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40%。

对此,康裕建认为,当前国内科研机构对科研人员的管理和评估机制就是“不鼓励科研成果转化”。“比如3D生物打印血管实验,在外界看来是一件很轰动的事,但我至少做了20年的积累,在此期间我没有发表一篇文章。”康裕建说。

康裕建告诉记者,自己研究3D生物打印,“投入的时间无法用长短来衡量,这是我一生的投入”。在别人看来,只是一项科研成果,但对研究者来说,“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现在有些年轻人从学校里出来,什么都不懂,没有足够的积累,只想快发表文章,思考还没有成熟就发出去了。”康裕建说,因此,有很多人,“这一辈子发表了很多文章,但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到头来,也就很难有可以进行产业转化的成果。

告诫留学生

“回报家乡,首先要有回报的本事”

上世纪80年代末出国留学的康裕建,如今是国家首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他的老朋友夏颖奇说,他们这一批出国留学人员学成归来后,“看重的是实现个人目标和对社会的价值。”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出国留学,对于这种现象,康裕建有自己的看法。“出国在外的人总有报国情结,不管到哪里,永远都不会忘记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之常情。”康裕建说。

但是,至于能不能回报家乡,取决于两个条件。“首先就看自己有没有这个本事,不然出去了又回来了,拿什么回报家乡?”康裕建说,第二个条件就是要有回报家乡的机会。所谓机会,就是看家乡需要什么,“家乡没有水渠,我回来修一条水渠,这就是机会。”

(责任编辑:孙启浩 CN037)
关键词:3D打印血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