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路遥——农民的儿子,黄土地的精神脊梁(1)

2016-11-17 19:19:23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24年前的今天,年仅42岁的路遥因肝硬化,消化道出血医治无效,走完了他平凡而又悲壮的人生旅程。

“我跟路遥很熟,当年住过一个窑洞,曾深入交流过。路遥和谷溪他们创办《山花》的时候还是写诗的,不写小说。”习总书记爱文学、爱读书,青年的他和路遥谈文学、谈民生、谈理想、谈国家……话题非常广泛,充满家国情怀。

路遥——农民的儿子,黄土地的精神脊梁

路遥在陕西延安清涧县石咀驿镇王家堡村的故居。资料图

路遥曾深情地说:“在生活中还是平凡的人、普通的人最多,我写《平凡的世界》最基本的想法,就是写普通人……我是带着深挚感情来写中国农民的,我觉得对他们先要有深切的体验,才能理解他们,写好他们。”

正是因为扎根于人民,路遥的作品直到今天仍然拥有旺盛的生命力。也正是因为对人民怀有同一片深情,习近平与路遥有说不完的话,成为了志同道合的朋友。

农民的儿子

任何人都要对生命抱有正确的态度,作家这样,农民也是这样。我的启蒙老师是我的父亲,虽然懦弱,但很会劳动,种地时,把什么都准备得尽善尽美。拔草锄地,讲究美,他说从任何地方看去,都显得一行一行,很美,曾经在地头种南瓜,说这不一定是为了吃,一到秋天,地头一行一行子都长满了瓜,这“好看”。这就是审美!

--路遥

1949年12月2日,路遥出生在陕北清涧县一个叫王家堡的小山村。路遥是父母的长子,属牛,乳名叫“卫”。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在陕北像洋芋蛋蛋一样极其普通的孩子,后来竟成长为一位影响整整一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文学巨匠。

1957年,父母因家境异常贫困,无法供“卫”上学,把他过继到延川县的伯父那里。苦难让“卫”过早懂事,并拥有超乎寻常的自控力。

就这样,“卫”由清涧走到延川,成为小学生“王卫国”。伯父也是个农民,只能勉强供他上完高小。但是,王卫国在全县一千多名考生中,以第二名的成绩考上延川县的最高学府--延川中学。初中三年,是王卫国人生最困苦最难熬的时光,他基本是靠同学们的勉强接济,才读完中学的。

饥饿和苦难,不但没有打倒正拔节成长的王卫国,反而更激发了他的人生志向。他经常出入于县城书店和文化馆阅览室,在饥不择食的阅读中,获得了精神的愉悦。有一天,他在《参考消息》上看到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一号”宇宙飞船在太空遨游的消息后,兴奋得彻夜难眠,遥望夜空中如织的繁星,寻找着加加林乘坐的飞船轨道。他后来在创作中篇小说《人生》时,给主人公起的名字就是“高加林”!    

童年与少年时代苦难的人生经历,成为路遥一生都难以排遣的生命记忆。后来,他借用《在苦难的日子里》主人公马建强的心理活动,说出自己对苦难的理解:“正是这贫穷的土地和土地上贫穷的父老乡亲们,已经教给了我负重的耐力和殉难的品格--因而我又觉得自己在精神上是富有的……”

用文学表达苍生情怀

我认为每一个人,不论搞什么事,都可能在自己的行业中干得好的,一个人最后的价值不在于干什么。我如果当木匠,全力以赴,也会是第一流的木匠。人的生命是在追求的过程中,不是在结果中,结果并不重要。如果论结果的话,人都要死,而且地球也要崩溃,更广阔地看,没有什么伟大与渺小。--路遥

123全文  3下一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