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抑郁症病房实录:病人上厕所护士紧随防自杀(4)

2016-10-28 02:25:08  重庆时报    参与评论()人

“家属其实不用看的很频繁,反而会引起病人想家的情绪,精神科疾病是慢病,而且像吴迪这类就诊时间太短,没有痊愈就出院的,有可能过段时间还会被送回来。”主治医师赵茜对吴迪父母仓促出院的做法有些惋惜。

医院探访日,患者与家属一周可见三次图/北京时间 周瑶

  借助互助平台走出抑郁

探视日时间结束,闫梅轻快地回病房收拾行李,今天是她与医生、亲人共同确认好的出院时间。

同病房的王秀英抱着她的毛绒兔,在门后看着即将出院的闫梅羡慕不已,“她穿回自己的衣服真好看”。

今年53岁的闫梅已经与抑郁症抗争了30年,最严重的时候她曾“无数次想过自杀”。孩子一岁的时候,闫梅与爱人离异,独自将孩子抚养长大,这也是她在受抑郁症折磨期间仅存的一丝希望。她没有对儿子袒露病情的状况,怕“会吓着他”。

在安定医院住院的这一个月里,闫梅认识了不少“郁友”,这让她感觉不那么孤单了,甚至还了解到了有抑郁症互助组织的存在。

不仅如此,除了郁友们自发组成的小型组织,如今,尚善基金会、阳光工程心理互助论坛、郁今香等公益组织都在致力于为“郁友”搭建一个互帮互助的平台。

线上论坛、交流群,线下开展的分享会、跑步行、读书会等活动,这些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给不少“郁友”提供了帮扶。

“我 自己就是依靠这种团体治疗的形式一步步走出来的。” 阳光互助论坛的组织者长风从2003年开始负责阳光论坛,曾经历过十几年抑郁症的折磨,他通过帮助其他“郁友”的积极方式,慢慢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方 向,“那会我心里也痛苦,但想到其他人比我更痛苦,好像能激发我的一部分力量。”

目前负责阳光论坛活动组织是李宏生和郑晓哲二人,他们是双向情感障碍(躁郁症)患者,李宏生曾因幻听终日被困扰,郑晓哲也经历了数年躁狂与抑郁的交替折磨,如今他们希望能够通过开展线上、线下的各类活动,将更多的“郁友”纳入这一互助组织当中。

晚上9点,窗外华灯初上,十一区病房已经熄灯。

这是一天的结束,也是希望的开端。

  后记 9000万抑郁倾向者就诊率不足5%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抑郁症发病率约为11%,约有3.4亿抑郁症患者。当前抑郁症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预计到2020年,将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人类第二大疾患。

“对于抑郁症,很多人不了解甚至不愿意了解。”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抑郁症治疗中心主任王刚介绍,目前抑郁症在中国的患病比率约为6%,有近9000万抑郁症 患者或抑郁倾向者,然而抑郁症的全国就诊率却不到5%。“抑郁症的临床治愈比例接近60%,但相比美国50%以上的就诊率,国内抑郁症患者诊治比例太 低。”

对治疗的不信任,甚至许多对抑郁症这一精神疾病羞于让人知或者不敢就医的“病耻感”,是导致中国抑郁症就诊率低至5%的一大主因。

“我们现在有个时髦的一个词叫‘治疗联盟’,由患者家属、医生、心理治疗师、康复治疗师和社会的力量合力,共同抗击抑郁症。”王刚介绍到,通常抑郁症治疗周期首先是急性期治疗,一般的情况是8到12周,接着巩固期治疗一般是4到9个月,继而维持期治疗期限大概在两年左右。

然而,对抑郁症知识的缺乏、对自身精神状态的认知不清以及社会对精神类疾病的歧视和不解,导致了抑郁症这一群体的就医路格外艰难。

北京尚善公益基金会的秘书长伍华向表示,“我国的抑郁症防治体系的现状是无知、无助、无望,抑郁症是一种疾病,对于抑郁症的预防知识许多人都不了解,同时,专科医生数量偏少,医疗资源相对不足,同时心理咨询市场相对混乱,病人与心理咨询师之间很难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

伍华也认为应当将公益组织纳入“治疗联盟”当中来,“尚善基金会也注意到社交圈对抑郁症患者的影响,开设互助小组,让抑郁症患者能够逐渐建立自己的社交圈; 同时,在社会层面上,我们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减少对抑郁症的污名化,并提议将心理疾病纳入到残疾证的考虑范围内,从而为抑郁症患者提供一定的物质帮 助”。

(文中抑郁症患者皆为化名)

来源:北京时间

Save

首页上页1234  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