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便读《大学》、《中庸》;晦涩难懂的文言篇章,能流畅翻译;文言书籍阅读速度已是老爸的四倍。“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这名六年级小女生“爆发”了一下:半年多来写下13篇文言文作文。
记者从鄞州教育局了解到,近日,钟公庙中心小学602班的钟鱼同学一组文言短文《犬》“走红”朋友圈。昨天下午,小鱼一家三口接受了记者采访。
妈妈转发女儿文言短文
小鱼的父母都是钟公庙中心小学的教师,母亲郑乐苗是她的语文老师,酷爱国学的父亲钟丙辰教计算机。今年,小鱼家领养了小狗“馒头”(狗名),可惜只养了三个多月便死了。惦记起可爱的小狗,小鱼妈妈将女儿关于“馒头”的三篇文言文周记分享到了朋友圈里。
小学生写文言文作文,写得还有点意思,很多人觉得难以相信。频繁转发文章后,小鱼的文言短文《犬》就这样“火”了。
“亥时,狗入窝,吾入被。子时,余背有一温热之物,一摸,竟有毛,提之,是那狗。置于旁。丑时,枕边又有一物,无需看,便可知,是狗也。”这是《犬》(二)中的一段,记录了小鱼和“馒头”的日常。
对小鱼而言,写一篇两三百字的短文并不难,文思流畅时只需要四五分钟时间。早在五年级下半学期,她写下第一篇文言文,五六百字,名为《踏青》。当时,小鱼先写了白话,然后“翻译”成了文言文。
“深入林中,景甚美,吾大惊,桃园一望无际,花缀满枝,欲断其枝头也。沉醉于此。”郑乐苗说,文章模仿《小石潭记》,但有不少属于自己的创新。作为女儿的语文老师,郑乐苗比较难得地给出了六星好评,并留下评语“惊叹,吾深感不足,后生可畏。”
13篇文言短文背后的积累
“写文言作文,受爸爸影响最大,从小就背诵各种古文。”小鱼说,爸爸最爱国学,对自己要求严格,还记得小时候调皮被爸爸关“禁闭”,留下一本古文书是必须的。
四五岁时,小鱼就在爸爸的影响下开始阅读《大学》、《中庸》,两三年级时,能全文背诵《道德经》、四年级便上手《幼学琼林》《增广贤文》,五六年级时开始阅读《古文观止》,并坚持背诵至今。她还喜爱文言版的《西游记》《红楼梦》,涉猎范围很广。
钟丙辰也刻意引导小鱼阅读国学经典,想尽办法让女儿接触传统文化,并规定每天早上要大声诵读经典篇目二十分钟。“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就在古文国学中,不学文言就难以理解精华,就好比出国不学外语一样”钟丙辰表示,“刚开始孩子有点抵触,但慢慢地兴趣也就培养出来了。”
光兴趣自然不够,爸妈“负责”让小鱼养成习惯,长期将兴趣坚持下去。所以除了引导,小鱼的爸妈一直坚持着亲子阅读,并积极参与到孩子的阅读中去。小鱼说,记得很小的时候,每到晚上,自己就会眼巴巴地等着妈妈念书。
现在,小鱼的阅读速度是爸爸的四倍,并如饥似渴地阅读大量古文书籍。有了这些积累,小鱼觉得挺有“感觉”,自然就写出来了。
五年级下半学期以来,小鱼主要在周记里写文言文,累计13篇。“现在小鱼写的,我和她爸爸都没法改得更好。”郑乐苗说,动了,属于孩子的那份童趣便没了。
喜爱传统文化的一家三口
除了阅读,小鱼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与她的家庭氛围密不可分。
翻看钟丙辰给小鱼拍的居家照片,多是在阅读的场景。小小的书房古色古香,小鱼对着爸爸的镜头莞尔一笑,很恬静。这些书桌、书柜,都是爸爸设计,并用老榆木制作的。家具巧妙地运用了榫卯结构,没一颗钉子。“小鱼屋里的家具都是如此,前后花了一年时间,小鱼特别喜欢。”说到传统木工,钟丙辰的兴致很高。他喜爱钻研,小鱼也喜欢啃“硬骨头”。
妈妈郑乐苗在工作之余的爱好便是自己动手给家人做衣服,偏爱中式风和棉麻材质。昨日,她恰好穿了一件自制的深蓝色连衣裙。这裙虽不能与商场的媲美,但也别有一番韵味。制衣所剩的边角余料,就被小鱼拿去给布娃娃做衣裳,母女俩还经常讨论传统服饰的款式。
“一直在探究,怎么让女儿自然地爱上传统文化,而不仅仅是《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外国儿童文学作品。”钟丙辰说,现在女儿有了更多主见,父母看着她大步向前,享受“兴趣”带来的乐趣。
记者手记
想写就写这样刚好
恰好背过《小石潭记》,“感觉”还在,小鱼写下第一篇文言文周记《踏青》,记录和小狗“馒头”的快乐时光,就有了《犬》三篇。字里行间有真情实感,选用文言文只因“言简意赅”。
小学生写文言文作文,稀缺。就算经过专门训练的学生,也未必能写出高品质的这类作文来。就连语文老师也坦承,“很难驾驭”。这种鲜明的反差,让小鱼变得有些特别。
小鱼的作文谈不上高深,主要是难得。因为写文言文作文并非父母的意愿,也不是外部的压力,是小鱼自己的选择。这个选择,自然离不开父母的用心,他们花了大量时间陪伴和阅读,只是从未想过要把小鱼“塑造”成一个“作家款”的孩子,更没想过成为小“网红”。小鱼爸爸说,自己最大的优点是很少受外界的干扰。他认为,懂古文,是一份传承。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在外人看来,如此做回归教育本质。而对小鱼一家而言,这无非是一种温馨的亲子相处模式,“副作用”是“埋”下了无限可能性,让孩子自然展现从心而生的“灵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