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安康之美 汉调二黄:汉江水流淌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6-07-10 01:15:05      参与评论()人

安康一江两岸夜景

哪里有水哪里就有了灵气,长江最大支流汉江穿城而过,养育了世世代代安康人,更因水而生多种文化。安康人对汉江水的依恋因文化的滋生而更加浓烈。7月6日晚,凤凰全媒体采风团走进安康龙舟文化园,游览一江两岸夜景,观赏小剧场民俗演出“汉调二黄”,感受夜晚安康的热情与风韵。

汉调、龙舟、码头是汉江水赠与安康的礼物。媒体团成员沿着汉江走入于今年5月中旬对外开放的龙舟文化园上河街,穿过老龙头景观、休闲广场到达老戏台。“龙舟文化园的门楼是由208支船桨构成,左右交叉摆形‘众’字,表达了齐心协力、永不放弃的龙舟精神。”龙舟文化园工作人员向媒体团介绍。环顾上河街,除了龙舟文化展示,街面还有部分特色商业元素,包括安康地方特色餐饮、文化创意空间、汉调二黄主题茶社等,颇具文化特色。

龙舟文化园

江边龙舟

眼前的汉江水面宽阔,看似平静实则湍急。在这条江面上已连续16年举办了端午汉江龙舟节,中国十大节庆之一,被称为“中国最北端的龙舟竞渡”,形成了独具一方风味的龙舟文化。

让安康人更引以为豪的地方戏“汉调二黄”,由汉水沿线城市湖北流入陕西形成,已有400余年历史,被称为“陕西汉剧”,与国粹京剧有着不可忽视的渊源,有专家考究其为“京剧之母”。“京剧大师、四大名旦程砚秋老先生看了汉调二黄曾赠送一面锦旗‘汉调之光’。”安康市汉调二黄研究院院长袁朝玲说。

汉调二黄表演

汉调二黄表演

凤凰全媒体采风团当晚观看了汉调二黄传统小戏《三怕妻》、小场子《青山绿水乐合欢》、汉剧歌舞《秦巴明珠》等,曲目风趣幽默,行当齐全,引发大家拍手叫好。演出集唱、念、做、打、舞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情节,表达“喜怒哀乐”,妆容笔调细致大方,有的脸谱勾有动物、植物、星辰、兵器、文字、图案以及宗教标志,细致传神。伴奏乐器文场有二胡、三弦、笛子、唢呐等,武场有鼓、板、道锣、喇叭、马锣,场面热闹。来自全国18个省市的采风团成员被独具陕西风味的表演吸引,举起长枪短炮记录精彩桥段。

汉调二黄表演

事实上,深受大家喜爱的汉调二黄早已如汉江水一样,流淌进安康世世代代人的生活。如鱼饮水,安康人深受汉江文化的熏陶,从小便自发学习汉调二黄。“打好童子功是练好戏曲的基本要求,我们招收的学员基本上都在10-14岁,要拔筋拉腿,为角色的塑造做准备。”院长袁朝玲说。演员后备力量充足,安康传统小戏、本戏、折子戏在各个场合演出几百场,经久不衰,已形成固定剧目。近几年,汉调二黄也在不断进行改进,逐步揉合生活场景及地方方言,根据村民真实故事打磨新剧,让戏曲更开放亲切,一家老小可以在茶余饭后免费在剧场、广场、社区看到演出。

表演前装扮

汉调二黄同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都面临着失传、断代的问题,出身在梨园世家的院长袁朝玲说:“传承是有难度的,形式的东西可以保留下来,但最精华的绝活却需要时间去摸索,随着老一辈艺术家的离世,汉调二黄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对此,我们需要每年不断的把传统戏曲发掘出来,在老艺人身体还可以的时候,抓紧抢救、传承,同时抓现代题材,做一些现代戏,将传统文化良性循环下去。”

一江两岸

文化对一个城市的作用就相当于脊椎之于人体,安康在多渠道尝试解决文化保护、传承问题的同时,对开发文化产业也在积极筹备、执行。北倚秦岭,南靠巴山的安康,是秦楚巴蜀文化融合之地,形成了多元的城市特点。依托这一江汉水,一江两岸承载了类汉调二黄现象的文化梦想,把文化做成产业,把沿江五十里打造成“安康中心城区文化产业休闲带”,打上龙舟文化、码头文化、汉水文化的烙印,用运作产业的方式布局业态,把安康文化产业做起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