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评论 > 正文

法不责众助长网络空间陋习

2015-05-27 14:01:37  光明网    参与评论()人

之所以攻击举报者,就在于网民认为自己是无名氏,从众之后,法不责众,更不用承担责任,法律和道德的约束被抛之脑后,现实生活中不能做、不敢说的,都一一在网络空间上演

  作者:朱四倍

“十来天收到辱骂信息5000多条,手机号、邮箱,甚至女儿的照片等隐私都被曝光在网上。”5月25日,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乔木称,爆料“何炅吃空饷”一事后,收到了大量来自网友的人身攻击。乔木称,将暂时保留报案的权利,希望何炅对网友进行规劝引导,并向自己道歉(5月26日《新京报》)。

“何炅吃空饷”一事似乎没有落幕,网友对乔木的人身攻击和“部分网友扬言要殴打我女儿、强奸我妻子”的观点,都让人感到吃惊和不安,可又有谁能为此负责呢?

就笔者的观点,网友在“去责任化”状态下的不理智行为,正在成为侵犯公民权利和网络秩序的杀手,处理不当的话,将成为社会不可承受之重。心理学家津巴多尔进行的“模拟监狱”实验表明:当一个群体的所有成员穿着同样的制服的时候,个人不容易被识别,处于匿名状态,人们容易进入“去责任化”状态。结合“何炅吃空饷”事件,网络恰好提供了“模拟监狱”的场景,给网民暴力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之所以攻击举报者,就在于网民认为自己是无名氏,从众之后,法不责众,更不用承担责任,法律和道德的约束被抛之脑后,现实生活中不能做、不敢说的,都一一在网络空间上演。从表面上看是发泄,实际上是个体进入到“模拟监狱”景象之中的异化行为,对个人隐私的侵犯和污蔑诽谤威胁他人,仿佛成了“正义”行为,当这种病态传染到更多网友身上时,就形成了网络暴力。

“希望何炅对网友进行规劝引导”就表明乔木无法找到真正的攻击者,只能冀望于舆论来引导。规则的缺失、控制的削弱,使一些网民拥有了宣泄情绪的场所,在极端的情绪下失去理智,丧失理性,引发各种各样的暴力冲动行为。因为虚拟,所以难以管理;因为隐匿,所以无所顾忌。曾有网民说:有些人以正义人士自居,看到不平事就用暴力和偏激的语言来谴责,不是行侠仗义,充其量是一场“看谁骂得好、骂得出格、骂得有新意”的竞赛。以暴制暴,用人肉搜索公布当事人的个人隐私,不仅触犯法律,也是在挑战社会的伦理道德底线。

此前,虐猫事件、铜须事件等都一再证明,网络暴力是互联网使用者利用虚拟社会手段制造舆论,对事件当事人进行道德审判、语言攻击、恶意辱骂,甚至通过人肉搜索暴露其隐私,从而对事件当事人现实社会生活产生直接影响的行为。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该如何引导,而不是任由网络暴力滋生蔓延;如何保护个体隐私等权利,而不是让网络哄客用“打打杀杀”的方式来肆意宣泄暴力情绪?

网络空间沦落为“模拟监狱”的双重悖谬--既背离法律又逃避了伦理道义。要纠正之,就笔者的观察,首要的就是改变网民们“法不责众”的想当然念头,用理性精神引导网民,要服从于法律、道义和良心的指引,教育网民学会换位思考。同时,让人肉搜索行为行驶在法律轨道上,依法规范网络行为。任何权利的行使都有一个界限,而超越这个界限就构成禁止权利滥用,应承担法律责任。当然,要认识到,道德伦理与法制力量应并重进行,单纯强调其中的某一方面都是不现实的。作为网民,必须明白,在行使个人自由权利时,不得侵犯他人的同等权利。当你以道德的名义高举起侵权之剑时,“风水轮流转”,说不定下次这把剑就会落到自己头上。

决不能让网络空间成为“垃圾场”。失控的人肉搜索必然是灾难的降临,谁都不能例外。(朱四倍)

(责任编辑:项景尧 cn027)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