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基因检测能剧透天赋?吊颈健身可治颈椎病?专家粉碎十大“科学”流言
基因检测能“剧透”孩子天赋?“吊颈健身”可以治颈椎病?二维码很快被用完?这些在网上流传的所谓“科学道理”,你是否还在深信不疑?
12月29日,由北京市科协、北京市委网信办主办,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承办的“智止流言探求真知——‘科学’流言求真榜十周年发布活动”在京举行,多位专家为公众梳理并粉碎过去10年在网络上广为传播的十大“科学”流言,帮助公众明辨是非。
正如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金兼斌所说,相比谣言,“科学”流言的产生一般指非主观故意,大多受限于传播人的知识和时空,经常披着科学的外衣反映社会的一些痛点和痒点,这就需要专业人士为人们揭开流言背后隐藏的真相。
漫画。视觉中国供图
那些和健康有关的“科学”流言
采集孩子的口腔黏膜细胞样本,就能用基因技术分析智商、情商等指标,评判孩子未来能否成才?这条流言来自2023年11月的“科学流言求真榜”,当时就有专家表示,基因检测的话题在网络上非常热,这方面的流言也应运而生。
“基因检测能‘剧透’孩子天赋,这样的说法是错误的。”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检验医学科主任医师赵秀英说,目前没有任何一个实验和文献研究证明天赋与人类哪些特定的基因有关,反倒是天赋潜能受到生长环境、教育、营养,以及生活习惯影响的文献有不少,因此,这样的检测与预测没有科学依据。
她告诉记者,从科学本身来讲,基因决定性状只是一个基本的概念,但是基因与基因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一个人带有与某个性状相关的基因位点,但这个基因位点可能与另外很多其他的基因位点的存在、表达相互作用,这种基因之间相互作用的调控网络非常复杂,受到诸如环境因素、基因甲基化等影响,目前这些调控网络是没有研究透彻的。即便使用更加科学严谨的方法,检测基因进行关联疾病预测,也很难做到100%的准确,检测机构说的位点与天赋关联的准确率可以达到99.7%,是没有依据的。
近年来,老年人“吊颈健身”走红网络。只要将头吊在树上,身体跟随绳索摇晃摆动,经常练习就可以治疗颈椎病。这种说法也被纳入了十周年科学“流言”榜单。
北京积水潭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赵斌认为,通过“吊颈健身”治颈椎病是不科学的。他说,“吊颈健身”虽然参考的是临床上的牵引原理,但自己盲目操作并不可取。一些中老年人本身就有些颈椎疾患,人体是有一定生理曲度的,盲目“吊颈”不仅不能健身,还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可能损伤神经和脊髓,严重的会导致高位截瘫,甚至致命。
他还专门提到,除了“吊颈”健身,还有很多五花八门的“健身”方式,比如头朝地、撞树、在单双杠上“飞旋”等,其中有些“健身”违反人类生理结构,并不适合所有人。
“建议运动前一定要对自己身体进行合理评估,运动能力因人而异,千万不能盲目模仿,给身体造成不必要的损伤。”赵斌说。
漫画。视觉中国供图
舌尖上的“科学”流言
用保鲜膜包裹食物加热会致癌吗?这种说法在网上流传甚广:保鲜膜是塑料的一种,如果包裹着食物进行加热,会向食物中释放致癌物质,引发各种癌症。
“该说法不准确。保鲜膜有多种,大家对保鲜膜‘致癌性’担忧主要针对聚氯乙烯(PVC)类保鲜膜。”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分析测试研究所研究员张梅说,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简称DEHP),作为PVC等塑料制品的增塑剂,可增加塑料的弹性和韧性,被广泛应用于塑料工业。含有DEHP增塑剂的PVC保鲜膜,如果使用不当,确实存在一定风险。
那么,PVC保鲜膜的风险到底有多大呢?张梅说,目前的研究显示,DEHP对动物生殖和发育的潜在影响有限,这些研究多是在远高于日常生活中暴露量的情况下进行的。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接触到的DEHP浓度通常远低于导致健康问题的剂量。因此,只要DEHP的使用符合相关要求,合理使用就不用过度担忧。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尽量不要使用同一张保鲜膜多次覆盖食物。另外,一定要通过正规途径购买保鲜膜产品,千万不要因为贪小便宜购买不合格产品。”张梅说。
保质期较长的食物,肯定是添加了更多的防腐剂?这一说法也被北京营养师协会副理事长刘兰进行了批驳。她认为,保质期是针对预包装食品来说的,食品保质期的长短跟食品本身的特性、杀菌工艺、包装形式有关。比如像醋、酒精类产品,保质期是比较长的,因为这类食品本身就有抑制微生物生长的作用。
刘兰以人们常喝的牛奶为例,有些牛奶类产品保质期较长,这是由于此类牛奶制品采取高温灭菌和真空包装的方式,隔绝了氧气。还有一类是采用巴氏杀菌的加工工艺,这种牛奶在低温冷藏的条件下保质期很短,只有几天时间。从食品标签上可以看到,这两类牛奶产品原料只有牛奶,没有额外添加防腐剂。
“总之,食品的保质期和防腐剂的添加量并不是对应的。”刘兰说。
漫画。视觉中国供图
披着高科技外衣的流言
手机基站都有辐射,5G基站比4G多,所以5G辐射会比4G要大,对人体危害很大?
“这条流言非常有时代背景,来自2019年6月的科学流言求真榜’,而在当时5G技术的大面积推广阶段。”中国计算机学会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执行委员张弛说,别说5G信号了,4G信号当年刚刚出来的时候,当时就有很多人在探讨,玩一会手机就会头疼,就说是因为4G信号有辐射导致的,没想到当5G信号出现之后,同样的质疑声又再次出现。
据他解释,5G比4G更快,靠的是更大的带宽和更先进的通信技术,而不是提高发射功率。就好比为了提高公路运输量,而扩展多个车道和采用更先进的交通规则一样。因为与人体距离的原因,5G基站对人体的辐射强度远远低于手机。
“电吹风、电磁炉、无线路由器对人体的电磁辐射值,都比5G基站的辐射值大得多。”张弛说,按照公众电磁辐射限值国家标准,要求在手机、基站、家用电器的频段,辐射量要小于40微瓦/平方厘米。在实际执行的时候,运营商考虑到信号叠加,工程施工会控制在8微瓦/平方厘米以内,并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不少专家表示,辐射、放射性这类话题是“科学”流言的重灾区,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辐照等词汇比较专业,披着高科技的外衣容易误导公众。当天,“辐照食品被放射性射线照射过,带有放射性,不能食用”“新能源汽车的辐射很强,长期开这类车会导致癌症”“买来的螃蟹有‘针眼’,怀疑是被注水、注胶或者打了兴奋剂”“‘个儿大’‘奇形怪状’的草莓是因为打了激素”等科学流言,也被专家一一“粉碎”。
二维码很快就会被用完?这也是一条披着高科技外衣的流言。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常务理事、天云数据CEO雷涛表示,二维码很快会被用完这样的说法是错误的。以平时使用的微信付款码为例:这个二维码矩阵中有25×25即625个小方块,除去一些定位、纠错等功能的方块,还剩478个方块,每个方块有黑白两种颜色,即可以组成2478个不同的二维码。理论上,在固定区域内排列组合黑白方块的变化是有限的,当存储的数据超过了容量限制时,二维码就会被用完。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二维码的容量通常是非常大的,远远超过我们通常需要存储的数据量。
“二维码有两个核心特点,一个是实时特性,一个是时空特性。首先,二维码的服务多数是本地化的;其次,使用的二维码本身的服务具有时效性,已经过期的二维码之后可以重复使用。”雷涛同时表示,必须意识到二维码被替代是一个必然。在技术的世界里,二维码只是一个阶段性过渡,有一天二维码退出人类视野不是因为数量不足,而是被更高阶的服务替代,就像二维码替代了刷卡服务一样。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12月29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邱晨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