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世界周刊丨被掠走的国宝——唐鸿胪井刻石(2)

公元823年,在拉萨大昭寺竖立起的“唐蕃会盟碑”,用汉藏两种文字写成,是同属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汉藏两大民族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而比唐蕃会盟碑还要早100多年的唐鸿胪井石刻,则印证了我国至少从唐代起就已经对包括辽东半岛在内的辽河流域实施了有效管辖。

大连理工大学教授杜凤刚:这块刻石记载了大唐在开元二年宣誓对于东北拥有主权的历史,而日本通过战争手段,通过劫掠的方式,把一个刻石掠至日本,是不是也想表明从此之后对东北,我中华版图,对中国的版图有了不仅仅是觊觎之心。

日本为何掠走这块刻石?

靺鞨,又称“靺羯”,是我国满族的祖先。而辽河,又是满族的发源地。

1868年12月,日本“明治维新三杰”之一的木户孝允提出“征韩论”,主张侵占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的土地,作为西方国家殖民入侵日本的“补偿”。之后的历届日本政府要员,包括策划发动甲午战争和侵占我国领土台湾的山县有朋等人,都是“征韩论”的拥趸。而能宣示中国主权,包括清朝时期满族本身也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一员的任何证据,都成为日本图谋侵略和分裂中国的障碍。

1905年,当日本侵略军耀武扬威地攻占“远东第一要塞”旅顺后,却发现军事基地内竟然有一块能宣示中国主权的石碑,气急败坏的心情可想而知。

鸿胪井刻石在被日本掠夺走之前,日本还专门派了一个特派人员来中国打探消息。

大连理工大学教授杜凤刚:这个人叫内藤湖南,他当时是大阪朝日新闻社的一个评论员,他是受委托,受谁委托也不是很清楚。

根据日本学者酒寄雅志的研究,1905年7月9日,内藤湖南来到大连,7月12日到旅顺,14日开始对碑刻进行考察。而内藤湖南之后成为京都大学东洋史建筑专业的学者。

推荐阅读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