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热点新闻 >

三星堆“拆盲盒”,考古就该这么火!(3)

“可是许多宝藏还束之高阁或沉睡地下,不为人知、难被人赏呢,太可惜了。”

“即便有意观赏,无奈分散各地、路途遥远;即便有幸亲临,也被一层玻璃罩隔了去路,让人难以相亲。又该如何是好?”

“呐,这就离不开技术了。”三星堆眉毛一挑,“这不,网友可以跟着镜头‘云考古’,也可以线上赏玩文物,这对文物保护也有好处啊。”

“这个操作我熟悉。”敦煌博物院颔首点头。上世纪90年代初,“敦煌女儿”樊锦诗面对满目疮痍的漫漫黄沙地,提出“数字敦煌”概念,利用数字化技术永久、高保真地保存敦煌壁画及彩塑等文物。

004.webp.jpg

(图源:数字敦煌官网)

2016年,“数字敦煌”资源库正式上线,几年间已完成150个洞窟的高保真壁画数字化采集、120个洞窟的结构扫描、60个洞窟的整窟高保真数字化图像处理及110个360°虚拟漫游全景节目。甚至在有着数亿年轻玩家的手机游戏中,都能看到敦煌壁画“又见飞天”联名合作产品。

故宫博物院也开始数字化。2019年,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正式上线,涵盖故宫最全藏品信息,26大类文物、超过186万件/套文物基础信息、5万张精选文物影像将满足人们博古赏新、学习研究的需求。

积极拥抱潮流的还有雪域高原的古老宫殿。2010年3月1日,1388岁的布达拉宫拉开首次直播大幕。总观看量达92万人次,超过其全年150万人次客流量的一半以上,收获点赞逾88万,近31万人回看。

在信息爆炸、传播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抖落历史尘埃的文物竟能搭上网络快车,来到千家万户身边,让观者可以随时随地近距离体会历史的厚重,岂非幸事一桩?

一代代人书写历史,一件件文物承载文明。其间纷繁故事、耀眼遗珍,记录了人类族群、民族国家的过往,也照亮了未知明天、前途漫漫的征程。这些珍贵的国宝之所以能唤起人们如此之高的热情,归根结底因为他们是这个古老民族辉煌过去的“证物”,诉说着传承千年的文化根脉。

从这个意义上说,近年来的博物馆热、文物热、“数字化”热,真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古老与现代的交融,还会在不久的将来掀起更多“三星堆热”。

文/云中歌

编辑/绫波

部分资料来源:中国文艺网

来源:侠客岛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路子康 CN078)

推荐阅读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