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西宁1月24日电(记者贾丰丰)日前,记者了解到:近5年来,青海累计安排天然林保护、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草原保护与建设等项目资金222.1亿元,完成大规模国土绿化2116.4万亩,带动近200万人次农牧民群众在家门口务工增收。
通过“生态保护扶贫、生态建设扶贫、生态产业扶贫、生态补偿扶贫”四套组合拳,青海省将生态资源管护同生态公益性岗位开发紧密结合,在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选聘4.99万人从事林草资源管护,5年累计发放劳务报酬39.6亿元,年人均增收近2万元,三江源地区达到2.16万元,带动近18万贫困人口脱贫,实现“一人护林、全家脱贫”。
此外,青海还通过生态工程带动176万人次参与,人均增收4557元,并建立造林(种草)专业合作社387个,累计带动4768名贫困社员人均增收2852元。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条以生态保护助力脱贫攻坚、以脱贫攻坚促进生态保护的“生态脱贫”之路,实现了生态保护、脱贫攻坚和民生改善多赢。
《人民日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西藏日喀则南木林县是典型的半农半牧区,由于生态环境脆弱,农牧业发展受到制约。近年来,当地积极开展种草活动,在改善土地荒漠化的同时,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
新华社西宁12月8日电(记者李占轶、王艳)记者从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获悉,2016年至2020年,青海全面完成了20万户农牧民危旧房改造任务,消除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住房安全隐患。
新华社西宁7月12日电题:好风景,好产业,好日子--青海生态扶贫新探索观察 新华社记者李占轶 位于青藏高原、三江之源的青海,高寒缺氧,生态脆弱。这里不仅是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也是生态扶贫的主要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