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冲口村总面积19980亩,水田旱田拢共148亩,余下的皆是山林。全村8个村民小组617人,贫困人口超过一半。除了数字里看得到的贫困,留在云捷记忆中的更多是,生活与生产方式都很落后。
“不改变发展思路,这里难以脱贫。”云捷进村不久,绞尽脑汁地琢磨怎样打掉脱贫路上这只拦路虎。
汝城的扶贫经验,桐冲口村的气候、土壤条件,让他想到了种植生姜、小米椒的致富路子。起初,大部分村民不情愿,即使扶贫队给出每亩地补贴1500元的政策,大家也不为所动。
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云捷带他们去参观汝城的种姜产业。一番实地考察后,大家的眼界打开了,观念也开始改变,跟着种生姜与小米椒的人越来越多。生姜丰收后,云捷找到广东虎门等地的蔬菜批发商上门收购,同时鼓励种植户进城去卖姜。但是,让村民到乡里赶集没问题,要他们进城卖姜又是另外一回事。左劝右说,无人响应。性急的云捷开着自己的吉普车,亲自干起了卖姜的活。
从种植生姜到养殖藏香猪,渐渐的,村民认可了这位扶贫工作队队长的思路,看明白了他那颗为桐冲口村谋发展的真心。而此时的云捷,又在考虑新的问题了。桐冲口村山环水绕,民风淳朴,瑶族风俗的千年积淀,以及与正在旅游开发的香草源相距不到一小时的车程,这些不可复制的条件,让他想到了要给桐冲口村做一个长远的旅游业规划。
走家串户摸底走访、村民大会决议、争取项目资金、易地搬迁点选址、邀请优秀的设计团队……其中最重要的一件,是让散居在山里的人家集中居住到村子南面的山坡上来。
“先要让村里的人气旺起来,”这是最初的想法,“村子有了人才好办事。”但个中艰辛自不待言。两年的奋斗,30多栋带有民居特色的吊脚楼,成了小山村最亮眼的风景。千年瑶寨的迎客大门,水清见底的麻江河,古色古香的风雨廊桥,被保护起来的金丝楠……这些令人欣喜的变化,曾是扶贫工作队队员们脑海中的设想,如今,全都成功地付诸实施。
本报北京11月10日电(记者赵婀娜)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国家形象建构”为主题的“2020清华国家形象论坛”10日在清华大学举行。 论坛上,与会学者共同探讨后疫情时代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等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