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苏轼后人苏喜亮:东坡没做成“汉嘉守”,我做大佛守护人替他了愿
封面新闻记者丁伟王越欣李昕锋摄影报道
“但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大文豪苏东坡未能实现的愿望,可能将由他的后人替他了却。
4月12日以来,“大佛出关,我来守护”乐山大佛守护人全球招募公益活动如火如荼。报名者中,有一人与乐山大佛渊源颇深,他是苏轼三十六世孙、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会员苏喜亮。
苏喜亮说,希望自己能入选乐山大佛守护人,了却老祖宗苏东坡的未了的夙愿。
苏轼后人苏喜亮
游客现场参与大佛守护人招募
报名:现录《送张嘉州》苏轼后人愿守护大佛
4月14日,在苏东坡的老家四川眉山,封面新闻记者见到了苏喜亮,这里距乐山大佛只有约80公里。
68岁的苏喜亮精神矍铄,身穿中式对襟衫,书房满是东坡诗文。其中,大都是他自己抄录,颇有几分东坡遗风——作为苏轼后人,除了是眉山苏子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四川苏氏宗亲会副秘书长、眉山苏氏宗亲会副会长,苏喜亮还是一位书法家,是眉山市级非遗苏裔苏体书法的代表性传承人。
《送张嘉州》是苏喜亮最喜爱的作品之一。“2008年正月初九,我去参观乐山大佛还写过,长1.8米、宽1米。”提起和大佛那次亲密接触,苏喜亮干脆铺开纸、提起笔,现场挥毫:“生不愿封万户侯,亦不愿识韩荆州。但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
“苏东坡载酒时游处”石刻
和大佛相关的话题,自然也围绕这首诗展开。该诗写于北宋元佑四年(公元1089年),苏轼时任杭州太守。当得知同僚张伯温将赴自己家乡出任嘉州(今乐山)太守时,特以此诗相赠。全诗共16句,其中以开篇4句流传最广。特别是前两句,反映了苏东坡的纯粹洒脱,连李白想结识的“韩荆州”,自己也没有丝毫兴趣。
“这说明了‘汉嘉守’的吸引力有多大!生动表达了东坡先生对嘉州的向往。”苏喜亮说,不愿封万户侯,不愿识韩荆州,却只想来做汉嘉太守,“目的是什么呢?载酒时作凌云游,这样就可以经常到凌云山来喝酒游玩了。说到底,东坡先生向往的是大佛所在的凌云山。”
载酒亭
就因为这首诗,后人在上凌云山的路旁盖了一句在“载酒亭”。到了明代,嘉州知事郭卫宸更是在旁边手书了“苏东坡载酒时游处”几个大字。如今,载酒亭仍在屹立在江边,与“苏东坡载酒时游处”相对而立,成为中外游客观景休憩、纪念苏东坡的绝佳之处。
除此之外,如今的乐山大佛景区内,纪念苏东坡的景点还有很多。苏园,建筑古朴典雅、结构巧妙,园中瀑流、水池、小桥、假山灵动;东坡楼,此前为明末宦官魏忠贤的生祠,后为纪念苏东坡改名,楼堂正中的东坡坐像,神态潇洒,形神俱佳……
渊源:三苏皆为大佛写过诗曾记录其首次维修
“实际上,不仅是苏东坡,三苏和乐山大佛都有深厚渊源。”苏喜亮说,根据史料记载,在作《送张嘉州》之前30年,也就是北宋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当时22岁的苏东坡曾与父亲苏洵、弟弟苏澈同游了大佛所在的凌云山。
东坡楼
那一年,50岁的苏洵、20岁的苏辙有感而发,各自写下了《游凌云寺》和《初发嘉州》。其中,苏辙在《初发嘉州》一诗中,以“飞舟过山足,佛脚见江浒”刻画了乐山大佛的雄伟;苏洵则在《游凌云寺》中描写了大佛的险峻:“长江触山山欲摧,古寺临水山之隈。千航万舸膝前过,仰望绝顶皆徘徊。”
巧合的是,《游凌云寺》很可能记录了乐山大佛历史上的首次修缮,诗中提到“予昔过此下荆渚,斑斑满面生苍苔。今来重到非旧观,金翠晃荡祥光开”。在此之前,苏洵只在1037年下过一次荆渚(今湖北),彼时大佛斑驳的脸上长满青苔,而22年后的大佛已非旧貌,而是“金翠晃荡”了。
苏喜亮认为,这说明对大佛的保护,自公元803年大佛完工后就已经开始了。“新中国成立后大佛的9次大规模检查修缮,与历史上的历次保护一脉相承。”苏喜亮说,去年10月展开的这轮勘测维护也不例外,而借此次维护完成大佛出关之际,举行大佛守护人招募活动,则应是一个创举。
“能起到广泛的宣传作用,让文物和遗产保护观念更加深入人心。”苏喜亮认为,至少有两点值得赞许,一是对文物的保护不仅是大规模的修缮,平时的爱护、宣传也是重要方面;二是对文物的保护不仅是专业机构的事情,全民都应该参与、可以从身边小事做起。
如今,苏喜亮也希望能参与其中。“成为一千二百一十六分之一,切实为大佛保护做点事情,也替东坡先生了却夙愿。”苏喜亮说,尽管三苏与大佛渊源深厚,但因为一生命运跌宕,苏东坡“但愿身为汉嘉守”的愿望始终未能了却,“载酒时作凌云游”的憧憬始终未能成真。
“作为东坡后人,我们责无旁贷。”苏喜亮还建议,大佛守护人招募完成后,可通过社交软件组织起来,群策群力,发挥实效。
新华社北京3月19日消息,近日,台湾当局领导人蔡英文召集会议,高调推出“因应及反制‘一国两制’台湾方案指导纲领”,攻击“一国两制”是对台湾安全的巨大挑战,再度宣称其两岸政策主张是“维持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