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骨灰深埋 带火人民公墓怀思阁(3)

2017-04-04 05:11:29    北京晨报  参与评论()人

第一份骨灰来自朝阳区三元里

怀思阁建设于1993年,“建设初衷就是为推广节地安葬。毕竟墓区面积再大,也有放满的一天。这一天,人民公墓早在20多年前就预见到了。”八宝山人民公墓副书记倪晓锋告诉北京晨报记者。第一份骨灰安放于1995年1月20日,逝者是位张姓男士,家住朝阳区三元里。租穴人是他的妻子郝女士,租期至2045年1月19日。

走出怀思阁,回身而望,一面阁壁上,密密麻麻篆刻着逝者的名字,右手第一位就是这位张先生。但因为八宝山业务单据上未留有逝者家属的电话,记者尚未联系到郝女士,因此不清楚当时她是何种勇气将丈夫的骨灰安置在怀思阁中,敢当这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4100余位逝者的名字均为描金撰写,在太阳的照射下,熠熠生辉,写满姓名的这一面阁壁上,外罩着巨大的玻璃罩,每年清明节前,工作人员都会卸下玻璃罩进行清洗、擦拭。逝者家属可以将鲜花摆放在阁壁上,祭奠亲人。

老夫妻拟将祖父骨灰迁至怀思阁

八宝山人民公墓副书记倪晓锋告诉北京晨报记者,“这几天不断有市民借扫墓机会,来打听怀思阁的办理方式,不少人会围着怀思阁转上几圈,但一看就不是祭扫的家属。”

据倪晓锋介绍,一对夫妻昨天就来咨询迁骨灰到怀思阁的具体手续,样子大概60多岁,他们拟将祖父祖母的骨灰迁葬于此。“主要原因是自己岁数大了,要考虑永久性安置祖父母的骨灰。毕竟,他们的子女都没有见过这两位‘老祖儿’,一旦夫妻二人离世,子女应该不会来祭扫曾祖父母。与其让墓地荒废、倾塌,不如找个放心的、永久性的安置方式,在自己有生之年就处理好祖父母的骨灰,也算是慰藉祖父母、父母在天之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