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05年带第一个徒弟以来,他一直以严格的质量标准要求徒弟,绝不允许自己的徒弟使用简单或重复的图纸进行操作,“因为那样是偷懒,根本学不到真手艺。学到手艺不仅是自己掌握,也是用高质量的产品为企业生产负责任。”
“我教我家儿子的耐心都不如教徒弟的大。他们的父母把他们送到厂里,就是希望他们能够学到手艺,能够独立,我当师傅的当然要对他们负责任,多说几句,这些孩子们真的就会少走些弯路。”
王保森在谈起他的爱徒们时如数家珍,对于每个孩子的成长历程都能娓娓道来。几年前,一个外地来北京的徒弟刚进厂,王师傅看见他租的房子里什么都没有,就立即自己出钱帮他添置了生活用品,帮他尽快适应新生活。
把机会留给更多人
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句话在王保森的车间里似乎行不通。
通常像王保森师傅这样的“老人”,都会有几项拿手“绝活儿”,只有他一个人能做,所以任务也只能由他“独当一面”。
而在64车间里,情况却完全不一样,王保森师傅把自己的所有手艺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大家,不仅亲手教会自己的徒弟,还教给其他技术人员。这样,不但整个车间的技术水平上去了,而且集体的工作效率也高出厂里平均水平。
那没有“绝活儿”怎么办呢?王师傅笑答:“‘绝活儿’也要更新嘛,总是会有新的技术难题出现,那我就去攻破,这就成了新的‘绝活儿’,然后教给大家,这样我们在一起完成的任务就可以更多更快啦。”
无私奉献为集体,不计较个人得失,这正是甘为人梯、默默奉献的航天精神在王保森师傅身上最生动的诠释。
如果一次接到多项生产任务,王保森总是优先让大家选择任务轻、效率高的项目,自己却去“啃”那些剩下的又难又耗时的“硬骨头”。他说,个人的利益不能那么计较,我已经得到足够多的荣誉,有成果大家一起分享,把机会留给更多的人。
也正是由于王保森师傅多年来始终站在生产第一线,毫无保留地向年轻师傅各种技能经验,全组的整体操作技能得到了不断提高。在他的传授和带动下,他先后传授的7个徒弟都已走向各自岗位独立操作,成为了优秀的技术骨干。
他的徒弟刘朝晖在2011年二院“天剑杯”数控技能大赛中获得数控车洗和普通车工双料冠军,他还是第六届全国技能比赛数控车工组的第二名,全国技术能手。班组文化建设也在王师傅的影响下,形成了和谐的班组文化氛围,使64车间车工班组不断涌现出更多的优秀个人,他所在的班组也在2009年被评为二院“十大优秀班组”。
作为班组中年龄最大、资历最老的技师,王保森说,“虽然我可能快要从生产一线岗位上退下来了,但是,技术不会退休,这正由一批批年轻人不断的更新发展;为企业作贡献、为人民服务的政治生命更不会退休。因为,这是一个合格的航天人所奋力追求的目标所在。”(文/摄千龙网记者张志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