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北京三里屯现“性别友善厕所” 供跨性别者使用(图)(2)

2016-06-17 17:57:55  法制晚报    参与评论()人

我们暂且将联合国这位朋友的说法放在一边,换个角度来看一下,所谓的“性别友善厕所”是否真的需要?

不知您有没有过这种经历,和闺蜜逛街逛到一半去个卫生间,突然发现进来了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这时你心里是不是有两个小人儿打架?他再小也是男的啊,怎么能进女厕?!可是他身边只有妈妈,不带进女厕,又不放心让小小的他独自去男厕,那怎么办呢?

去年8月,网友陈先生就曾在网上发帖子,讲述了类似的经历。他的3岁女儿小便难忍,陈先生本来想带她进男厕所,但看见有两名男士,女儿又已经具备性别意识,最后选择进了女厕所,结果招来其他女士的指责。

该帖一发出立即被置顶,引爆网友讨论,短短几天内近2万人关注。对于陈先生的做法,网友们各持己见。

再比如,你或许有过这样的经历:一场电影散场,终于可以去厕所了,结果男朋友已经解决完出来了,而你还在排队。。。。

如果这些时候有个“中性卫生间”,是不是问题都解决了?

“中性卫生间”最早出现在泰国,本来是专门供有变性倾向的男性使用,逐渐男女都能使用,残疾人、老幼可以在异性家属陪同下进入的卫生间。也正因为这种卫生间有这样的作用,所以,在国外,一般用“男女中间加个轮椅”作为标识。

这种卫生间来到中国,最早也不是出现在北京三里屯。之前重庆、上海等多地都出现了“无性别”厕所,大部分对空间、无障碍设施进行了增设,除了提高公厕使用率,减少女性排队上厕所的作用之外,无性别公厕对于带儿子的妈妈、带女儿的爸爸,以及一些老人和残疾人的异性家属来说,确实解决了实际问题。

什么是社会释放的“善意”?

对特殊人群释放善意,是社会进步的体现,而所谓的“友善”应该以满足确实有需求的人群为出发点,而不是先划定一个人群,随即假设这个人群有需求,再把被假设的需求放大。

从这个角度来说,网友对“性别友善厕所”的担心不无道理:跨性别群体本来就不愿被当作异类,而一旦他们在众目睽睽之下踏入以“友善”为标志的厕所,反倒会使得他们在公共场合中宣示自己的与众不同。那么,对于这样的“善意”,他们愿意接受吗?而且,跨性别者的生理性别、心理性别、性取向等等都该如何证明和核实?这是不是会带来不安全因素?

小编觉得,所谓“社会的善意”应该是这样的当你在商场里看到一个带着年幼儿子的妈妈轻松地走出“性别友善厕所”,虽然你当下并不需要这种厕所,但完全可以感知这对母子获得的方便,就好像我们看到母婴室、无障碍设施的感觉一样。当这样的“善意”在我们的生活中长久存在,我们就会对其习以为然,对有这种需要的人,也不会再戴上有色的眼镜。

所谓“性别友善厕所”的善意也应该被更多人捕捉到,它应该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更多任用,而明明可以为更多群体带来方便的空间,却锁定单个群体,不但局限了善意,也明显不利于它的推广。

事实上,我们的社会早已有了接纳“性别友善”的胸襟。前文提到的重庆等地的“无性别公厕”与“性别友善厕所”功能、设施类似。在重庆出现这种厕所时,就有媒体的网络调查显示,七成的网友表示愿意接受,因为这种厕所不但可以充分利用资源,还可以令有需要的人群得到照顾。

还有近三成网友想得比较细致,他们表示“总觉得有点尴尬”,比如有些女性会担心有男性在里面抽烟或者不注意卫生。相比之下,这就是容易解决的小问题了。

最后再多说一句,摘掉所谓“性别友善厕所”的标签后,我们就会发现,其实这真算不上是个新东西,正如很多网友所说,在火车、飞机和一些餐馆,厕所本来就是不分性别的。“公厕改革”是件好事,它的目的就在于要让人们能更方便,如果一个好的创意仅仅因为宣传的效果而淡化了实用性、强化了尴尬感,那反倒不方便了。

文/彭洋

(责任编辑:李皓 CN002)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