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东陵
如皋新闻网讯 清东陵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整、布局最得体的帝王陵墓建筑群。然而历经盗墓者的破坏与风雨的侵蚀,近日,清东陵方面宣布,将注入超过7亿元的资金,全面启动建陵以来规模最大的文物修复和保护工程,让文物受损情况不再继续恶化。
清东陵文物管理处副主任王兆华近日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表示清东陵一共是7大类49项,加起来预计要7.1亿元。最关键的比如说古建筑这块,包括乾隆的裕陵、慈禧的普陀峪定东陵、慈安的普祥峪定东陵、康熙景陵的大碑楼、顺治孝陵的石桥,都是大型的修缮,都是上千万的工程。为什么要启动如此大的工程,他表示清东陵很多文物这么多年已经不同程度腐化,新中国成立前还遭受过破坏,如果再不修缮,情况会继续恶化。
清东陵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国家以前在这方面投入不多。这些建筑都是木质结构,它的椽子、檩子、斗拱等木构件经过日晒雨淋腐化严重,有的屋顶已经漏雨。另外,历史上清东陵遭受过两次盗墓,这两次经历让清东陵里除了顺治的孝陵,其余4个皇帝、15个皇后、136个妃子的地宫全都被盗了。因为民间传说顺治出家了,孝陵是衣冠冢,事实上他的碑文写得很明确,他是清朝入关第一个皇帝,国家财力不济,地宫里就没放珍宝,康熙的景陵在1952年才堵上,里面积的都是水。
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1836-1908),祖居叶赫(今四平附近),故称叶赫那拉,满洲镶蓝旗人。
据了解,仅慈禧的棺椁,被盗走的文物,当年在市面上就价值1亿两白银,她的棺椁里随葬生前用过的金银珠宝之后,里面还有很多空隙,怎么办,最后用斗,倒了几大斗珍珠才把里面铺平。至于陵区被盗走的文物,流向不知道,无论是1928年盗墓,还是1946年的盗墓,现在公开露面拍卖的一件都没有,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1946年那次被盗,资料记载后来收回来一些,但收回来之后下落不明。
盗墓之后,现在乾隆的棺椁里有5具尸骨,因为当年孙殿英盗墓后,乾隆的尸骨和皇后贵妃们的尸骨都被扯乱了,重新入殓时除了一具尸骨能分辨出来单独入棺,其他几具已经分不清了,按照尊卑等级也不好乱装,只能入殓到一具棺椁里,生能同床,死也同棺吧。慈禧的棺椁里现在就是木乃伊了。
被盗之后,由于持续在常温常湿环境下,文物已经霉变腐烂。虽然棺木大多数用的是金丝楠木,但是没有起到防腐的作用,主要还是因为盗墓破坏。
同时王兆华还表示文物修缮与保护只是第一步,目的是为了展示,传递文物的历史信息和价值,展示的目的又是为了延续,延续的不仅仅是文物本身,更是一种文化,包括宫廷文化、墓葬文化、祭祀文化,也包括修缮的技术和记忆。再过一百年,我们这代人不在了,那时的人们再看这些记录,会知道原来公元2014年前后,清东陵是按照清朝的工艺修缮的,我们也可以这么修。
慈禧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一个心胸狭窄、卖国求荣的娇奢太后,一个固残守旧,顽固不化的封建卫道者,可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在没落的时代,牢牢的把握着风雨飘摇中的大清江山,并保持了它的相对完整。
1908年11月8日,慈禧生前在地宫中安放的宝物,计有金花扁镯、红碧瑶豆、金镶执壶、金佛、珊瑚佛头塔等150余件,各件宝物上的正珠、东珠、米珠络缨达数千颗。
慈禧太后死后,举行的是“奉安大典”入葬东陵,图为下葬时的盛况。
慈禧灵柩抬往地宫
1928年,军阀孙殿英盗取了乾隆皇帝陵寝和慈禧太后的陵寝。据内廷大总管李莲英的嗣长子李成武写的《爱月轩笔记》,对此有详细记载:“太后未入棺时,先在棺底铺金花丝褥一层,褥上又铺珠一层,珠上又覆绣佛串珠之薄褥一。头前置翠荷叶,脚下置一碧玺莲花。放后,始将太后抬入。后之两足登莲花上,头顶荷叶。身着金丝串珠彩绣礼服,外罩绣花串珠挂,又用串珠九练围后身而绕之,并以蚌佛18尊置于后之臂上。
慈禧陵墓被挖:全尸长满白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