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杨振宁连发三问 清华物理系老朋友三问让大家汗颜

2018-07-15 14:13:01  新京报    参与评论()人

杨振宁连发三问:培养一流科学家到底重要不重要

杨振宁连发三问:培养一流科学家到底重要不重要

原标题:清华基科班20年庆典 96岁杨振宁连发三问

新京报讯 (记者王俊)昨日,清华大学物理系“基科班20年·学堂班10年庆典活动暨拔尖人才培养论坛”举行,96岁的杨振宁作为清华物理系的“老朋友”,对“培养一流的科学家不太成功”提出三个问题。

基科班5人摘得“诺奖”风向标奖

清华大学物理系基础科学班1998年创建。清华大学数理大类首席教授、清华学堂物理班首席教授朱邦芬介绍,基科班的建立是为物理学、数学等基础学科培养富有创新意识和国际竞争能力的拔尖人才,为对数理基础要求较高的其他学科培养具有良好理科素养的新型人才。

课程设置方面,基科班重视数学物理基础,课程设置包括18门物理和数学主干课,其中9门物理课、9门数学课。师资方面,聘请多名优秀教师授课。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曾在2004年秋季学期,为物理系大一新生140多人上《普通物理》。据清华大学物理系副系主任阮东回忆,杨振宁每周一次给学生答疑,自己出考卷、参加巡考。

记者了解到,基科班早期毕业学生培养已有不少脱颖而出,朱邦芬举了一个例子,基科9班55人中有17人在一流机构任教,包括斯坦福大学、香港大学等高校;有5名同学获得美国Sloan奖(斯隆奖),这一奖项被称为“诺贝尔奖”风向标。

学堂物理班毕业生全部国外深造

学堂物理班是2009年9月正式开设,在继承基科班育人特色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对物理基础研究的兴趣和能力。

朱邦芬介绍,设置学堂物理班的背景,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了必须改变发展模式、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的阶段;为破解“钱学森之问”的困境;社会对高教界,特别是清华北大培养人才质量不满……

学堂物理班旨在培养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物理学家,并带动全校基础科学人才以及其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朱邦芬表示,从2009年9月学堂物理班开办至今,已毕业7届154位同学,全部在国内外一流大学深造,其中在国际顶尖大学的占比很大。

现场

  杨振宁三问“培养一流科学家为何不太成功”

在庆典活动现场,清华物理系的“老朋友”杨振宁现场表示,自己很高兴参加这个活动,“方才朱邦芬院士很详细地介绍了这些年来毕业生们的可喜成就,这是大家非常高兴、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杨振宁说,有一点值得关注,就是为何培养一流科学家不太成功。

“对于创建(培养)一流科学家不太成功这件事,是值得讨论的。是不是有这个现象?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到底重要不重要,值不值得去研究?这三个题目是值得大家讨论的。”杨振宁表示。

2005年,钱学森曾提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为回应“钱学森之问”,2009年国家推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简称“拔尖计划”),旨在培养中国的学术大师。2009年清华的学堂物理班就是“拔尖计划”的一部分。

近几年,国家对基础科学研究越来越重视。今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指出坚持从教育抓起,潜心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对数学、物理等重点基础学科给予更多倾斜。完善学科布局,推动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均衡协调发展,鼓励开展跨学科研究,促进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今年6月,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透露,“拔尖计划2.0”呼之欲出。与此前相比,去掉“试验”二字,并首次增加人文学科,拓围到文、史、哲、经济,实现全覆盖。吴岩此前曾表示,“10年的试验计划可以叫做‘探路者’,现在我们不用再‘试验’了,我们开始有经验、有底气继续做2.0版”。

(责任编辑:周晶晶 CN032)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