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擦亮“平安山海游”金字招牌

2017-09-21 07:57:16    央广网  参与评论()人

  嵛山边防派出所“边警驿站”官兵在为游客介绍旅游路线。

柴逸扉摄

嵛山岛地处福建东南沿海,素有“海上明珠”“南国美玉”之称。小岛风光旖旎,有着“海中有岛,岛中落湖,天湖映月,草甸千顷”的绝美景观,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慕名而来。2005年,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 “中国十大最美海岛”之一。

驻守这个美丽海岛的嵛山边防派出所,立足游客需求,延伸服务触角,创新推行“旅游警务”模式,建立闽东首个“边警驿站”,把每名游客的大事小情办实做细,擦亮“平安山海游”的金字招牌。

“边警驿站”,游客远方的家!

波涛拍岸,鸥鸟翱翔。踏上嵛山码头,不远处一座原木色格调的“边警驿站”十分抢眼。

第一次来嵛山岛游玩的浙江籍游客王女士,走进“边警驿站”就被这里的服务设施所吸引,连连赞叹:“在全国各地跑了很多景区,‘边警驿站’还是第一次见,空间不算大,但服务很温馨。”

今年6月, 嵛山边防派出所建成“边警驿站”并投入运行,不到20平方米的空间里,设有游客休息区、手机充电台、照片打印机、应急医药箱、失物认领台、旅游咨询APP等17个服务设施,随时为游客提供便捷服务。嵛山边防派出所教导员谈嵩介绍说,“边警驿站”每个服务设施都是根据游客的需求量身定做的,很多“驴友”管它叫“旅游服务大管家”。

在“边警驿站”的留言墙上,游客的萌照琳琅满目,照片上还留有游客寄语。其中一句:“边警驿站,就是游客远方的家!”让官兵们倍感欣慰。

“边警驿站”成立至今,已接待游客1.3万余人次,为游客排忧解难365个,接收游客留言、短信、微信赞誉89条,实现了服务游客“零距离”、服务时间“零延误”、服务态度“零投诉”。

平安旅游,用脚走出来的!

在“边警驿站”,官兵们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每天晚上巡逻回来,都要打开手机“微信步数”比一比。所长陈峰说:“在岛上,官兵巡逻靠的是两条腿,微信步数代表的就是工作量。一天下来,有的官兵可超过4万步,低于2万步的都会被大家拿来调侃。”

近年来,随着嵛山旅游的蓬勃发展,各地往来游客与日俱增。每逢旅游“黄金期”,日游客量达5000多人。然而,嵛山岛面积小,食宿、交通等基础设施跟不上,因插队乘车、争抢餐位、哄抬物价引发的矛盾纠纷也随之增多。嵛山边防派出所副教导员刘冰说:“别人是喜欢过节,而我们是害怕过节。一过节,涉及游客的纠纷就多,虽然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处理不好就会闹出事情来。”

除了化解矛盾纠纷外,嵛山边防派出所立足景区治安特点,创新“脚板+平板”防控模式,在“边警驿站”建立集指挥、研判、预警、巡查和监督于一体的勤务指挥室,把防控触角延伸到景区的每个码头、每条街道。如今,官兵坐在值班室轻点鼠标,景区情况即可尽收眼底,警情处置更加精准迅速。

联动救助,游客有了“护身符”!

作为军民融合救助队的第一批队员,35岁的芦竹村渔民林祖应已有7次配合边防官兵参与救援的经历。

去年国庆节期间,一名来自上海的江姓游客吃过晚饭,独自一人在景区散步,由于越过景区设定路线,步入手机信号盲区,到当晚9时20分仍联系不上。接警后,副所长曹长沙立即启动军民融合救助机制,发动岛上8名群众上山搜救。一路上,熟悉地形的林祖应领着搜救队员爬山路、破荆棘,连续奋战8个多小时,最终在天鹅山背面山坡找到失联游客。

林祖应说,现在军民融合救助队已是家喻户晓,哪里有险情,这支队伍就会出现在哪里。据了解,嵛山军民融合救助队成立至今,已救助和转移受困游客3000余人,景区未发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和亡人事故,救助队的电话号码被誉为游客的“护身符”。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