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简单地以GDP论英雄。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
2013年底,中组部印发《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规定各类考核考察不能仅仅把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作为政绩评价的主要指标,要求加大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等指标的权重。
——坚定不移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主体功能定位,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推进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提高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坚持系统思维综合治理。紧紧围绕生态环境的构成特点,按照目标一致、规划衔接、资金集中、措施同步的思路,坚持山水林田湖一体化治理,增强环保、国土、林业、水利、农业、城乡建设、产业发展等相关规划的协同性。
——建立责任追究制度。2015年8月印发的《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强调,显性责任即时惩戒,隐性责任终身追究。让各级领导干部耳畔警钟长鸣。
——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按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原则,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布局,自觉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的消耗强度,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
2015年9月,《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印发,明确提出到2020年,构建起由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等八项制度构成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同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在京召开,为新的五年发展规划蓝图,擘画方略。“十三五”规划明确了“绿色”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义。
结下硕果 实干担当交出“幸福账单”
碧水绕城郭,重现江南韵。最近,江苏徐州刚刚通过了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验收。其中的潘安湖水镇数百亩水域的荷花在碧波潋滟中竞相开放。然而三年前,这里还是典型的采煤塌陷地。
就在今年,充满创新意味的“河长制”在全国范围全面启动实施,河长们可以越过传统的行政边界保护流域生态。此外,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在全国范围停止,广袤的原始森林里,多年不绝的伐木声戛然而止。也是在今年,生态补偿迈出实质步伐,明确跨界流域补偿基准。到2020年,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海洋、水流、耕地等重点领域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补偿将实现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