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我看北京这五年——老社长的故事”第三集——埃林:四十年青春付诸北京事 一辈子思绪蹁跹系中国

2017-09-13 17:41:21    国际在线  参与评论()人

当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两面性。在北京跨越式发展的这些年,埃林也发现了背后的一些问题,他说:“现在你不需要现金,智能手机支付就可以买到你想要的东西,无现金支付已经很普遍了。但是,发展也有不平衡的情况。比如,每两个月德国那边给我汇款,我去中国银行兑换人民币需要等待很长时间。所以,一方面发展非常快、非常现代;另一方面又存在滞后现象,一个协同发展的系统,内部可以相互打通。”

国际在线记者现场提问。摄影:崔英杰

关注北京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同样也很关注在北京生活的普通人。埃林写过一本关于“北漂”的书,他说:“他们曾是在北京生活的小人物,遇到很多困难,但还是坚持走下去,最终实现了梦想。比如说新发地的一个老板,30年前,他只是一个从外地独自来北京打拼的农民,30年后,他成为了北京交易规模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老板。”

爱上一座城,可能是因为城中住着的人。爱上一座城,也可能是因为城里的一道生动风景。埃林说:“我最喜欢北京的天坛,它把完美建筑和中国文化融合在一起。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很喜欢天坛,在那里他能够体悟中国的国情和历史,获得关于中国未来的灵感:‘中国是否能成为世界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它自己的一部分呢?’基辛格试图从天坛的建筑理念里寻找答案。所以身处天坛真的可以产生历史的共鸣。我喜欢天坛的另一个原因,特别是周末,当看到老百姓在公园里唱歌、游玩的时候,我也有种觅得浮生半日闲的感觉。”

北京长大了,但埃林对它的情感却总是不老。即使以后退休回国,他坦言会对北京仍有归属感,因为他很想知道:在经历了现在这些重要的改革发展之后,中国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他说:“当我重回法兰克福的一些老地方。那街角的商店,或许店主不一样了,但店还是原来的店,所以人的身份归属感与他成长的地方有关。快速发展是很好,但有时也会带来很多问题,每个人都在朝着前方跑,而丢掉了身份归属感。什么地方使你真的和北京联系在一起?是天安门或故宫?还是小时候玩耍的地方?这都是属于身份认同感。所以,观察中国如何在长远发展的过程中保持自己的民族特征,是很有意思的工作”。

北京外语广播此次联合了国际在线、中国日报、中国网、环球网、北京时间、《北京》周刊等多家中央和市属媒体参与录制,海内外多平台联动报道,音视频图文同步播出,实现特别策划的融媒体立体化传播。“我看北京这五年——老社长的故事”系列访谈完整版将于9月底陆续推出。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