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国之重器奠定创新未来 ——十八大以来我国大科学装置成就综述

2017-09-12 16:58:50    国际在线  参与评论()人

而能够建设中国自己的大科学装置,得益于中国工业、制造业等的飞速发展。大科学装置由多学科支撑,是众多高新技术的集成,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技术制造能力。大科学工程不是通用科研仪器设备,大多需要特殊的材料和工艺。而这些材料和工艺,往往都在封锁、禁运之列,只能靠我们自己研发,如果中国工业和制造业不具备相当的水平和能力,再好的科学设想也无法实现。

每当提到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时,副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菂总会说:“如果没有中国工程技术的发展,FAST不可能完成。”他介绍,FAST将使中国拥有探测宇宙的最好仪器,而掌握相关专利技术的发达国家对中国实施封锁。

大科学装置建设中取得的新技术成果也被广泛应用在其他重大工程中,反哺国民经济发展。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院士介绍,中国互联网的诞生是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副产品”,而它的建造和之后的每一次升级改造,都促进了相关企业的技术提升。而为FAST研发的抗疲劳索网技术及索网工程管理,应用在了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中。

吸引和培养人才的法宝

2017年8月,从哈佛大学归来的八位博士后登上了各大媒体的头条。王文超、张欣、王俊峰、刘青松、刘静、张钠、林文楚、任涛,被称为“八剑客”的他们告别波士顿、扎根安徽合肥“科学岛”。让他们选择回国的原因,除了拳拳爱国之心,也因为这里有一个能让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中心。这里的“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综合性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是世界一流的科研设备。

栽下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从某种程度上说,科学家们能否取得原创性重大科研成果,取决于是否拥有最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和装置。而大科学装置能为科技工作者提供最好的科研平台,是凝聚人才、吸引人才的最大法宝。

大科学装置也是人才培养的实战场。这一点,在高能物理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中国高能物理界的许多实验物理学家和理论物理学家,都与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30多年前,我们差不多是从零开始做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如今已是三代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培养了很多人才。”王贻芳说,大科学装置所需要的仪器全部都要自行设计研制,这不仅可以培训科研人员和企业开展世界领先的仪器、设备、技术的研发,还可以培养大量顶尖的青年科研人才和高质量的、国际水平的设备研制人才。

不只“科学岛”上的“八剑客”,今天,越来越多的年轻面孔出现在大科学装置的建设、维护和使用团队中,中青年骨干力量逐渐挑起科技创新的大梁,“90后”“00后”正在磨砺中成长。一代一代,薪火相传,中国科技创新的脚步永不停歇!(齐芳)

关键词:未来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