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砥砺奋进的五年·我的故事]怒江大峡谷中最后的溜索

2017-09-12 07:43:23    央广网  参与评论()人

2010年至今,怒江州36座溜索改桥项目竣工落成。一座座桥梁取代溜索,联通两岸,惠及民生。如今,辣子咪上下游不远处修了吊桥。村民禹学成一条一条向记者细数生活由此发生的新变化。“原来只敢养十头,现在敢养到二十头猪、羊。以前多了也拉不出去,得不到发展。卖粮食,一袋一袋背,凌晨四五点起床,还请人去帮忙拉。后来有路了,一车子拉出去就卖了。家家户户享受到了交通变化带来的好处。”

怒江州地方公路管理处办公室副主任潘正伟介绍,随着溜索改桥项目的全面完工,怒江大峡谷里真正作为交通工具意义的溜索已基本退出舞台。落后的交通对怒江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很大的制约,也极大威胁到人民群众的出行安全。现在这两批溜索改桥已经全部实施完成,基本解决怒江老百姓过江难、出行难。

如今,辣子咪溜索是作为景点被保留下来。褚四华介绍说,经常有游客过来。他们一个村子都是朋友,拉到几百块钱就分一下。

褚四华和村民们一起,带着游客过溜索跨怒江,体验这最后的溜索,感受怒江的惊涛巨浪,换个角度观看两岸迤逦风光,体验悠闲生活之外的惊险刺激,也感悟生活的巨大变迁。记者也跟着过了一次溜索,滑轮与钢绳刺耳摩擦,脚下的江水滚滚流过,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儿。

辣子咪村民都说,下一代不用再靠溜索过江,这是最大的心愿。

巨大变化不止发生在怒江。2013年,在调研怒江“溜索改桥”示范项目后,国家交通部、扶贫办等部门在全国范围内都开展了“溜索改桥”项目,帮助西部边远山区群众结束溜索时代。一座座现代化桥梁化作连心桥、幸福桥,让老百姓的出行告别困难、告别危险,也把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和边疆困难群众的心紧紧连到一起。用怒江州地方公路管理处办公室副主任潘正伟的话说,这是“心连心”的工程。

民生留言板

我们想保留传承好傈僳族、怒族、普米族等的民族文化,居住在少数民族特色民居,守着青山绿水,发展民族特色乡村旅游业。请问国家在政策方面有哪些支持?

国务院扶贫办开发指导司副司长许健民表示,国家财政对扶贫资金的安排还会增加大量的资金都会集中沉淀到县级层面、到村,要加大监管力度,让扶贫资金能够真正做到产业对人,人对产业,不让扶贫资金被挪做它用。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