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刘发英:“英子姐姐”帮贫困孩子圆求学梦

2017-09-08 09:26:46    央广网  参与评论()人

那时候的刘发英很爱哭:“吃不饱饭要哭,不敢睡觉也会哭”。

后来学生和家长们知道了刘发英的难处,便开始自发地帮助她。晚上刘发英害怕了,女同学就会来陪她睡觉。因为学校地处偏远地区,学生们都是在学校学习10天回家一次,“所以,每到第七、第八天的时候一些家长就会给孩子送一些小菜,同时也会给我送一些。”刘发英说。

正是这些家长和学生对刘发英的好,让刘发英爱上了这个边远地区的学校。于是她开始主动融入。

她去家访,她的学生分布在方圆几十里的高山峡谷之中,没有哪个学生的家里她没有去过。通过家访,她真实地掌握了学生的家庭情况,并尽可能地为困难学生排忧解难。她还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逐步形成了收放自如的课堂教学风格。

因为年轻,她下课经常跟学生们跳绳、跳皮筋,在操场上玩耍,学生们都非常喜欢她。家长们送来了小菜,她总是炒上两大碗分别送到自己班的男生宿舍和女生宿舍,所以班里的很多学生都说:“‘星期八’那天的饭菜最香。” 每月回一次家,刘发英路过县城时就会去买孩子们缺的东西。

就这样,刘发英在黄柏山上待了12年,直到2002年黄柏山乡合并到资丘镇,合并后,组织上调她到白沙坪小学任校长。

有了更广阔的平台,对刘发英来说是能见到更多的学生。“我看到了更多的贫困生,一天几元的生活费对这些孩子来说很难拿得出,很多学生只能自己带些咸菜和豆瓣酱,作为校长的我真的觉得难受,总想为这些孩子做些事情。”刘发英说。

机会来了。

2005年,学校有了第一台电脑,还能拨号上网。刘发英第一次接触到了“网络助学”这个概念,便尝试着注册了“英子姐姐”的网名,开始在网上不停地介绍学校、介绍自己、介绍贫困学生的情况。

但是,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人们很难对一个网名建立起信任,更何况“英子姐姐”说的是资助的事情。所以,第一年刘发英仅仅获得了800元的资助款。

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搞“网络助学”还没有什么成效,身边的人都对刘发英不太理解。“有领导曾经委婉地劝我改行,爱人觉得我自己多事,儿子也觉得妈妈太忙了。”刘发英说。

面对这些困难,刘发英的“倔强劲儿”上来了:“别人说我做不成,我便非要做成了让大家看看。”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