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如此,大井丛还显著节约了运营维护的人工成本。“同是管48口井,以前因油井分散,巡察一遍要三四个小时,如今在平台上转三五分钟就能完事。”平台班组长潘颜涛告诉记者。
“集团压裂”榨干剩余油
由于低渗、特低渗透油藏占总储量的70%以上,对于吉林油田来说,储层压裂技术的提升,极为重要。
在石油领域,“压裂”就是指通过向油层注水或注气的方式,人为地使储层产生裂缝,从而提高渗透率,改善石油在地下的流动环境,继而提高油井产量的一种技术手段。
常规的压裂方法,一般是选取井距较近的几口井,用管线连接后,上压裂措施,这样可节省地面运输等费用。同样,出于对成本的考虑,每次压裂通常都会挑选最好的潜力层,这就会导致好井好层可能多次被选取,重复压裂,好的资源越来越少,而中下等井和储层却永远被弃置一边。
历经半个多世纪开采,如今,吉林油田多井低产现象日益突出,常规重复压裂的效果、效益逐年变差,为此,该公司科技人员全力以赴攻关,立足于大井丛,尝试多井同时开展压裂施工,成功实现了“集团压裂”。
“集团压裂不挑井不挑层,可大规模多井同层同步压裂,而且改变了常规压裂只能形成单一裂缝的单翼开启模式,储层两边压力全开,形成复杂裂缝,达到储层的整体改造、资源的完全动用…… 新立采油厂地质所所长吴琼介绍,常规压裂一般仅采取单一压裂技术,而集团压裂则是一次各类先进压裂技术的综合配比。
据了解,吉林油田集团压裂技术从去年4月试验成功后,迄今已试验13个区块132口井,累计增油1.02万吨,是常规重复压裂的1.5倍以上。
“物联网”让数字显神威
物联网技术的突破,是吉林油田人津津乐道的另一热门话题。
就在一个多月前,该公司所属的大老爷府油田,利用物联网智能控制系统,仅花费1个小时,便完成了315口油井开井任务的惊人之举。
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油田建设,即通过充分应用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建立油田统一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同一平台、信息共享、多级监视、分散控制”,从而达到节约人力和提高效益的目标。
“油田进入开发中后期,老井故障频发,单靠人工巡井发现并解决故障,往往需要很长时间,导致产量下降。针对这一问题,2015年,我们成功研发出具有吉林油田特色的物联网第一代产品——停井报警仪。”吉林油田通信公司研发部副主任蔡晓冬介绍,其后,又陆续研发出抽油机智能控制器、井场电子眼、电参采集器等,这些物联网系列产品安装在油井上后,从基层队到采油厂再到公司总部,都可通过光纤传输得到油井实时视频图像和相关参数数据,由此准确掌握整个油区油井状况,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如今可真是‘鼠标一点,数据全来’!劳动强度大大降低,效率、效益却直线上升!” 大老爷府油田项目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数字监控下,这个生产老区上半年完成产量1.78万吨,超计划300吨。
“去年,我们投入科技经费近8000万元,开展了62个课题的研究,并承担国家、中油公司科技项目14项,获授权专利5项,新申请专利24项。今年,我们的科技专项与生产科研课题总数超过100个,今后‘科技驱油’的力度还会越来越大!”张嵇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