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龚洁芸
十多年来,上海崇明始终牢牢坚持“生态立岛”理念不动摇,致力于建成具备生态环境和谐优美、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等综合性特点的世界级生态岛。
在此背景下,崇明教育肩负着培养“生态人”的重任,这既是一种育人文化的培养,也是对育人方向的引领,将对人的一生产生深远影响。
2004年,崇明教育踏上了“生态寻梦”之路,13年的追梦,今天梦想初步成真:构建起了“生态崇明”地方课程体系,对学生生态素养的养成产生了积极影响,“生态教育”改革实践探索,正在成为上海教育的一个特色品牌。
成 长
生态岛建设中的教育主动作为
崇明区以把学生培养成未来的“生态人”为目标,以崇明岛自然生态、社会经济文化等生态资源及其生态理念、生态规律、生态原理、低碳生活等为教育内容,以相关知识学习与真实情景中体验学习相结合的教育组织与方法,主要面向幼儿园、中小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崇明教育选择“生态教育”作为自己的特色创建主题,是一种历史的选择,有其内在的必然性。
崇明教育是崇明社会结构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少专家认为,生态岛建设的最大难点在于“生态人”的建设,即拥有“生态理念、可持续发展观”的内心和拥有与生态文明要求相契合的把握生产模式、养成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的人。教育事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结构要素,在世界级生态岛发展过程中,顺理成章地应成为最活跃而有创造力的部分,才能让生态岛建设人才辈出,永续发展。
全面提升崇明人的生态素养,尤其是对与生态文明相符合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崇明教育必须具备的一份社会功能和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
崇明岛有极其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和社会经济文化生态资源,为崇明创造性地实施生态教育课程方案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教育资源。扎根生态岛实践,催发出了崇明新课程的实施。
正如“生态崇明”发展战略的制定是综合崇明各项发展因素之后的必然抉择一样,崇明教育选择“生态教育”之路,也是在已有相关实践基础上的理智决策。事实上,由于坐拥丰富的生态资源,崇明不少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时,自然而然地从绿色、环境、生态等入手进行创建,这其实可以视做“生态教育”的自发行动。
而在生态岛建设的大背景下,这些教改也就被赋予了“生态教育”的灵魂——“生态教育”首先是扎根本土,继承这些优秀的教改传统,接下来的重点则是对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进行重建,对师资队伍、组织体系等进行系统设计,对运作机制等进行发展和提升。
探 索
五大措施构建生态课程教育体系
早在2005年,崇明就已启动“生态崇明”地方课程体系性构建项目。“在当时的教育系统,没有人能系统地说出生态岛的教育内涵,这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了不足。”崇明教育学院院长宋林飞说,从那时起,崇明教育部门专门组织教研力量,联合科委、农委、环保等部门单位,分赴全区各地收集生态教育资源并着手撰写生态教育书籍、编写课程。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崇明的生态教育改革形成了扎实的深化改革基础,建立起了“生态崇明”乡土特色地方课程体系,总结提炼了《生态寻梦——崇明生态教育十年改革写真》学术专著,建立了26所实验学校,取得了一批部级、市级科研成果奖,培育了一批批具有优良的生态文明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的优秀学子。2015年,“崇明区全面深化生态教育改革实践方案”被市教委确立为市级教育综合改革特色项目。
13年的时间,生态教育的实践,亲历者宋林飞感受颇深。他介绍了崇明在生态教育五方面的尝试:
第一,打造生态教育的课程体系。
生态素养的养成教育贯穿于学前教育、中小学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与成职教育的整个过程。如幼儿为浅显的游戏活动,小学为主题系列活动,初中加强知识的呈现和实践问题的思考,高中着重于对生态建设问题的研究。为此,在崇明区教育局直接指导下,在崇明区教育学院统筹下,崇明教育各学段着重对自主开发的课程进行了系统性的建构,形成了合理、规范的崇明生态教育课程网络体系。
目前,正在构建“生态崇明”四大课程系列。一是学段课程系列,主要是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开展纵向递进的乡情教育活动。此课程系列主要包括幼儿游戏活动课程、小学主题活动课程、初中乡情教育综合实践课程、高中乡情研究型课程。二是生态科普基地活动体验课程系列,主要强调学生在基地中的体验活动。第一期工程包括:崇明区前卫村生态农业科普基地活动指南,崇明西沙绿华镇生态科普活动基地指南,东平国家森林公园生态科普基地活动指南,崇明区学宫生态科普基地活动指南,崇明区瀛东村生态科普基地活动指南。三是基础型课程学科生态教育指导意见。以生态教育资源对基础型课程作本土化处理,提出各章节可以渗透的生态教育内容与教学建议。四是校本课程精品系列。各校根据实际,更有针对性地开发并不断优化生态教育校本课程。第二,构建三类课程整体推进途径。一是在基础型课程中有机渗透生态教育,实现各学科渗透生态教育全覆盖,并纳入课堂教学设计之中予以实施。二是以基础知识为出发点,在拓展型课程中延伸对接生态教育,学会提取和运用基础知识,解析身边的生态问题。三是从生活中寻找灵感,从基础型、拓展型课程的生态教育中获得灵感,放大选题空间,开拓课题研究思路,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具时代气息和现实意义的课题开展专题研究,在研究型课程中深化生态教育,提升生态教育的层次。三类课程交融联动,有机整合,发挥整体价值,彰显崇明生态教育的特色。
第三,践行“绿色三园教育”实施模式。
在生态教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上,践行并深化了上世纪90年代所形成的崇明“绿色三园教育”实施模式,即在校园里开展课程化的生态素养教育,构建具有鲜明生态文明的校园新文化;学生把学校学得的知识与技能等在庭园里进行实践活动,并积极地影响家长;把生态文明的校园新文化通过各种渠道辐射到乡村田间,积极作用于乡村文化的演进过程。同时,把来自于家庭、乡村里的生态岛建设过程中的真实问题,作为校本课程,尤其是探究型课程生成的重要源头,让学生在解决这些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同时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会研究。
在校园内,学校开展垃圾分类收集、回收废电池、旧衣物和旧书籍等活动,对教室的降尘、校园的噪声、实验室的污水处理等情况经常进行监测。在庭园内,学生与家长共同制订并参与一项以上的“庭园绿色工程”。包括家庭戒烟、废品回收、绿色消费、庭园生态养殖种植等。许多学生还把庭园作为实践基地进行观察和实验。在田园内,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合作,在对当地农田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写出一份反映田园环境现状、提出改进农田生态建设建议的小论文;向当地农民传授一项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等。
为支持“绿色三园教育”的有效实施,积极构建五类生态科普教育基地。第一类是市县级生态科普基地,编写《基地活动指南》,供学生活动参考。第二类是学校的校外生态科普基地,各校在本乡选择合适的场所,用学校的力量对基地进行主动建设,供本校学生体验活动所用。第三类是校内生态科普基地,部分学校在校园内主动建设了生态科普基地,供生态科普实验实践之用。第四类是规划中的生态教育实训基地。如计划建设的“崇明区生态教育活动中心”。第五类是微型基地,即对已有资源的灵活应用。如崇明岛古树资源考察、河道水生生物资源考察等。
第四,多元提升教师生态教育素养。
生态课程的开发质量与课程能否得到真正落实,关键在人,尤其是校长与教师。崇明在对教师生态素养、生态教育素养和生态教育研究素养等三个结构层次上,都采取了不同的提升行动。
在生态素养提升方面,崇明教育部门早在2005年,就组织岛内外专家对崇明岛的自然生态、经济生态和文化生态进行了相对系统的整理研究,出版了《生态崇明》乡情教育读本,做到全区教师人手一本。今年又再次组织岛内外专家对崇明岛国家地质公园、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湿地资源、水环境等15个有关生态方面的专题作了较为系统而有深度的研究,出版了《崇明区生态科普报告集(一)》,并赠送给各校使用,组织了崇明生态科普“进百校、讲百课”活动,向全区师生作了生态科普宣传。同时,崇明区生态教育研究所不定期地邀请岛内外专家向相关学科教师作生态科普宣传。
在生态教育素养的提升方面,崇明教育部门每推出一门生态教育课程,都组织由实验教材的编写者向执教者进行教材辅导的专题培训,开展了相对系列化的生态教育专题教研活动,积累了不少课例,用课例进行实践培训。还深入到西沙湿地等进行现场体验活动的指导培训,并组织人员编写了相关的教学参考资料。另外,学校在教师生态教育素养自培方面也有许多成功做法。如有的中学专门成立生态崇明教研组,开展生态教育校本教研与课题研究活动。
在生态教育研究素养的提升方面,主要针对专业引领团队人员和各校骨干力量。崇明采取了生态课程开发专家顾问制,区本课程市级专家评审制等,让这些骨干人员在课程开发实践中锻炼提高,让他们与生态保护专家联手研究崇明岛生态,出版专题报告集,让他们独立主持生态教育研究方面的课题研究,在研究中不断提升专业能力。
第五,构筑生态教育良好运作机制。
为了进一步提升生态教育层次,加强推进工作的规范性,崇明区教育局不仅成立了生态教育领导小组,还先后成立了一系列专门组织。比如崇明区生态教育研究所,主要负责全区生态教育的规划编制、区域相关教改经验的提炼与推广、区域性课程开发、相关课程教研活动、对各校校本活动指导与管理、组织相关教师培训、编辑《生态教育研究》所刊、维护“生态崇明教育”专题网站等。又如崇明区生态科普协会,由岛内外生态研究方面的专家、科普基地单位骨干和部分教师等组成,主要负责对崇明岛生态的研究、解读与科普宣传。
为更好地促进学校主动开展好生态教育,崇明编制了《崇明区绿色学校评审指标》,通过目标引导、过程牵引、专题评估、绩效奖励等具体措施,在全区范围掀起了绿色学校的创建高潮。目前共有46所学校被评为区级以上绿色学校,占全区学校数的40%左右。区级层面成立了幼儿园绿色教育研究共同体、小学、初中等多学段的生态教育实验学校研究联合体、中日自然学校、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学校联合体等项目研究团体等多个生态教育相关研究团队,这些团队共涉及学校50多所。其中以初中阶段生态崇明课程的推进为例,自2006年以来,共有3.3万名初中学生接受了初中“生态崇明”乡情教育。
未 来
建设生态教育高地
经过这些年的实践,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生态教育大格局已初见端倪。学生家长不但支持学校开展生态教育,同时通过“小手牵大手”,使70%以上的学生家长的观念正在发生转变,节能减排、垃圾回收等生态行为已覆盖整个社会与家庭。生态教育更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和支持,在课程开发、师资培训、专题研究方面都得到了区科协、区环保局及相关单位部门的支持; 目前已建立10所区级以上的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其中崇明前卫村、西沙湿地等主动要求开发生态教育活动课程,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场所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为学校义务开展湿地与鸟类保护的宣传;更多的社区则将学生的生态保护宣传活动作为创建绿色社区的一项重要活动。
经过“十一五”“十二五”的十年努力,崇明生态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2016年末,《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发展" 十三五"规划》的确立对区域生态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十三五”期间,崇明将继续大力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特色项目,深化生态教育改革实践,形成在全市、全国乃至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生态教育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把崇明生态教育经验向岛外辐射。同时,继续全面落实《崇明区深化生态教育改革实践方案》,建成以生态教育为区域教育发展特色的教育生态体系,至2020年,建成全国农村地区全面实施生态教育的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