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鹭岛诗韵说厦门

2017-09-06 10:11:56    央广网  参与评论()人

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写道:“厦门有深广且良好之港面,管有相当之腹地,跨福建、江西两省之南部,富于煤铁矿产。此港经营对马来群岛及南亚细亚半岛之频繁贸易,所有南洋诸岛,安南、缅甸、暹罗、马来各邦之华侨大抵来自厦门附近,故厦门与南洋之间载客业之极盛。如使铁路已经发展,穿入腹地煤铁矿区,则厦门必开发而为比现在更大的海港。”

今天的厦门已建立经济特区30多年,不仅有了联结全国各地高速铁路,而且开辟了通向世界各地的国际机场和国际邮轮码头。现在,东渡港区为代表的厦门港,已经成为国内第七大集装箱港口码头。可以说,当年孙中山先生的美妙构想,其实早已实现。

说到孙中山,还必须提到围绕孙中山形成的厦门的建筑文化与市民文化。孙中山喜欢骑楼。厦门的骑楼发展是否与此有关短时间内无从考证,但以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命名的中山路,可以说是老厦门的骑楼的代表作。除了将繁华的马路命名为“中山路”之外,1928年至今,厦门相继建起了“中山公园”,并在园内东侧,建造了一座“孙中山纪念碑”;后来建有“中山图书馆”“中山医院”“中山中学”等,不久前又在翔安区新建了“华侨中山公园”,这一切都寄托着厦门人民对孙中山先生的深切怀念。

陈嘉庚的梦想

陈嘉庚先生作为爱国华侨的代表,他倡建的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华侨博物院等,早已成为留给厦门人民的重大历史的遗产。这种在“为建厦大,宁无大厦”的华侨文化、侨乡文化背景建立起来的教育文化,是厦门海岛文化这顶凤冠上的明珠。

现在,游客们排队进入厦门大学,游览集美学村,瞻仰鳌园,泛舟龙舟池,观赏那些红屋顶、哥特式窗户、骑楼式走廊、白色石柱石墙集合形成的特色“洋楼”的时候,不禁为中西合璧的建筑所惊叹。

论起来,陈嘉庚是我的校主,我会随口唱出集美学校校歌。我也是一位归侨的子弟,很能理解广大华侨复兴国家的梦想,他们颠沛流离,远走海外,兢兢业业,含辛茹苦,都心怀弘愿,要荫福族人,造福乡梓,他们拼命在创造环境,制造因缘,让子孙后代不再像他们那样辛苦,最大的共识,就是兴办教育。陈嘉庚先生,是其中的代表,其实有千千万万个陈嘉庚。不久前我到过与钟宅隔海相望的澳头村,那里有个“我素庐”,就是华侨蒋骥甫兴办的觉民学校的遗址。在闽粤等地,华侨的教育梦想,至今仍然在延续着。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