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河边采访时,两名测绘人员带着仪器走了过来,他们带来了好消息:县里下了死命令,要求明年之内在梅溪河上架一座公路桥,必须明年通车——届时,近3000村民到乡场赶集,最多只要半个小时。
一个贫困户的逆袭
因为穷,乡里自然留不住人,村民老是往外面跑,但大部分人都没什么技术,挣钱并不多。
文昌村五社村民喻德兵便是如此。今年42岁的他,过去常年在广东打工,但每月却只挣得1000多元,除去生活开销后所剩无几,两个小孩上学的费用更是家里一笔沉重的负担。2013年,随着大儿子上了高中,学费和生活费激增,喻德兵一家成为了贫困户。
穷则变,变则通。在沿海打工行不通,喻德兵索性回了家,开始养猪。刚开始时,没有启动资金,也没有抵押物,喻德兵在信用社碰了一鼻子灰。
他没有气馁,找亲戚朋友借了10万元,加上自己多年攒下的3万元,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
不懂技术,就跟着村里的科技特派员学,不懂市场,就多咨询村里引进的企业。就这样,喻德兵的产业慢慢做大了,从生猪到能繁母羊再到辣椒,他逐渐成为了村里的大户,成了村里人口中的“喻老板”。
目前,喻德兵发展了600亩辣椒,200多头生猪,100多只山羊,还成立了一家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带动大伙一起发展。
“光靠自己肯定不行,还是党的政策好。”喻德兵说,养殖山羊,政府给了9万元的补贴;种植辣椒,农委每亩补贴132元;发展蔬菜大棚,他又申请了总计17.5万元的补贴。正因为如此,喻德兵自己“发达”后,没有忘记其他人,他的蔬菜基地里聘请了许多贫困户务工,甚至还带动了朱学兵、潘昌翠等一起种植辣椒,“现在,全村300多户的生猪保险都是由我一个人来购买,为乡亲们能出一分力是一分力。”
不当“大话干部”的驻村队长
平安乡的脱贫攻坚事业,离不开热心的扶贫干部,在这份名单里,有陈建华、唐可人、叶根等,他们都为乡里解决了许多困难。而新近常被村民念叨着的名字则是蔡佳杞,平安乡林口村驻村工作队队长。
今年4月,蔡佳杞被派驻到林口村,刚一到村,他就发现当地的脱贫攻坚任务重。
“4个生产社中有3个没有硬化路,一进屋手机就没了信号,这样相当于与世隔绝了,谈何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