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这不只是场环保战,更是产业升级的经济战

2017-08-29 20:01:29    央广网  参与评论()人

因此,这不仅是场环保战,也是场产业升级的经济战,要用环保倒逼产业升级。只顾环保不管产业升级,既不符合老百姓的根本需求,也与环保督察的初衷背道而驰。网络上对“一刀切”的怨言,也正是这点没处理好导致的。

以污染换GDP,这个我们都了解。更可恶的是,这些污染换来的GDP,还拉低了整个产业质量。以“地条钢”等高污染、低品质的产品为例。它们进入市场,低质低价倒也还好,最可恨的是以次充好、低质高价,这不仅是对同类正规企业的冲击,更是对整体市场经济秩序的破坏。过去很多企业不安装或不运行污染治理设施,就是需要从成本上去和那些逃避环境监管的同行相竞争。

长此以往,劣币驱逐良币,产业如何升级?对这些高污染产业就应该“一刀切”,中央环保督察不仅仅是要掀起一场短期风暴,更重要的是建立起“污染产能禁入”的市场共识,保障先进、高效产能的发展。

而这也是始于2016年的中央环保督察的初衷:针对沉疴甚重的环境治理体系展开,其根本用意在提高基层治理能力,改善环境质量,回应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的关切。同时,通过环境规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可持续增长。

这个过程有没有阵痛?当然有。以四川绵竹为例,长期以来,高污染的磷化工业可以说是当地的经济命脉,该市有磷化工企业49家,磷化工产业总产值、利税总额等主要指标均占全部工业45%以上,至少有3万人在这条产业链上就业谋生。即使是逐步实现产业升级,想在短期内减少磷化工业的投入,GDP下跌、部分工人失业,是必然要经历的。

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或初创企业来说,限产或停产就能直接把企业推向生死一线间。对地方政府而言,环保工作做好了,经济发展受限、维稳压力加大,转型期内,是一定会出现的,也一定要面对的。

升级

但阵痛正在逐渐过去。

环保督察的高压指挥下,近期,原先高污染行业的产能的迅速收缩,已经大幅度推高了相关工业品的市场价格。乐观的看,如果严格监管真正成为长效机制,低污染高质量的优质产能会自发新增、扩建或收购、兼并、改造不达标产能,逐步实现新的供需平衡。一部分失业人员和中小企业也会在新的行业格局中找到自己新的位置。

相关报道:

    关闭